- 听众
- 收听
- 积分
- 17456
- 主题
- 回帖
- 0
- 精华
注册时间2006-3-9
最后登录1970-1-1
该用户从未签到
|
转自某博客
10月6日,前身为博学中学的武汉四中110周年校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重回母校,捐赠10万元奖励优秀学子。袁隆平说:自己每月工资6000多元,还有股份分红、稿费、咨询费等“额外收入”,每年总共有30多万元收入。(10月7日长江日报)
袁隆平在母校校庆时坦然而又详细地说明了自己的年收入情况,一时引来网上一片热议。笔者以为,其原因主要基于两个没想到:一是没想到袁老的收入那么低。据一份评估机构的报告称,作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身价为1000亿元。一个身价高达1000亿的科学家,年收入却如此“可怜”,这不能不让人震撼;二是没想到袁老能够开诚布公地向公众详细谈及财产收入。这原本就属于隐私范畴,袁老又不是掌握公权力的官员,在原本可以丝毫不提及收入情况下,却主动向公众详细公开年收入,这不能不令人意外。
袁隆平敢于如此坦诚直面收入,其实就如去年某媒体报道称“袁隆平陪老伴逛车展称酷爱汽车已有六七辆”(后经证实,袁隆平家里的六七辆车其实分属他的子女所有,他本人只有一辆十几万元的赛欧)一样,最终的结果只是让人打心里更敬佩这位科学家对私人财产及收入的态度。也正如八旬老人所言,“钱是要的,因为要生活,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钱是拿来用的,该用则用,不挥霍不浪费,不小气不吝啬。”我想,正是这种可贵的财富观,才让袁老看待金钱和利益时显得那么清醒,也正是这种坦荡的风格,才造就了他对财产收入上的坦荡。
袁老做为科学家,并没有向公众公正财产收入的义务,但他却能很随意而又习惯性地将收入情况向公众予以解释,其实离不开他财产和收入的真正“透明”。“心底无私天地宽。”袁老的每一分收入,都是自己的智慧、心血和汗水,不像某些不法官员那样,收入是“见不得光”的,是用卑劣手段非法获取的。财产和收入上的“透明”,当然就不畏惧“阳光”。反之,再看看时下个别地方推行官员财产公开之艰,也就不能不让人怀疑,部分官员的财产为什么“不敢见光”。
公众并不苛求每一名官员都有袁老一样的人格魅力风范,但对于个人及家庭财产、子女配偶情况,理应比科学家更“透明”,这是公权性质使然,也是公众信赖官员的前提。但令人遗憾的是,部分官员至今无法适应形势和需求。在新疆阿勒泰试点官员财产公开后,一项对阿勒泰和新疆其他一些地州市官员进行的随机调查显示:反对者七成,无所谓者两成,坚决支持者一成。我们虽然不能确定七成反对者的财产收入一定有“猫腻”,但最起码这部分官员的觉悟、情怀远远无法和袁隆平相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