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56|回复: 16

转帖也辛苦——《语文》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8-5-30 12:26: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8-5-30 12:40:18 | 显示全部楼层
鄙视你         ……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8-5-30 12:40:4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么长看PP袄        再次鄙视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8-5-30 12:41:2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替她发出来  大家不要回帖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8-5-30 12:41: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有这样一种观点:母语教育对培养一个人的民族情操具有重大的意义,热爱自己的民族,首先要从热爱自己的母语开始。随着对大量新鲜事物的命名以及外来词语的涌入,现代汉语中新增了许多不同于传统汉语言文字的名词。在人们越来越熟练地使用计算机录入汉字的同时,对常用汉字的正确识别与书写却渐渐生疏。你还能轻松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吗?还能准确地驾驭每一个词语吗?也许,答案就在你拿起笔的那一刻。
汉字的演变 汉字的最初模样   用刀刻在龟甲兽骨上的甲骨文是现在所知最早的汉字,它的字形有大有小,笔道很细,每个字都像是一幅小孩子画的画。 贴子相关图片:
 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金文,与甲骨文差不多同样古老,它的笔画比较粗壮,大小也比较匀称。图为毛公鼎及铭文。 贴子相关图片: 古老的密码:战国文字
  在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前221年),中国被划分为七个诸侯国。各国的文字差异很大,就像古老的密码,很难破译。  刻有楚国文字的铜节.
贴子相关图片: 刻有秦国文字——大篆的石鼓 贴子相关图片: 汉字的统一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对汉字也进行了统一。从此奠定了中华民族文化统一的基础,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图为秦始皇。 贴子相关图片:
秦代的统一文字:小篆,使汉字的笔画和结构得到定型,奠定了汉字"方块形"的基础。图为秦丞相李斯书写的《峄山刻石》。 贴子相关图片: 铸有小篆文字的秦虎符
贴子相关图片: 汉字的演变   监狱里造出的汉字:隶书
  隶书,是小篆的简便写法,最早流行于秦代下层人物中间,相传为程邈在监狱中将其整理成一种新字体。图为湖北出土的秦隶竹简。 贴子相关图片:
隶书在汉代(公元前206-220年)得到了很大发展,变无规则的线条为有规则的笔画,奠定了现代汉字字形结构的基础。图为汉隶。 贴子相关图片: 汉字字体的楷模:楷书
 中国东汉(25--220)末年,一种新的汉字字体:楷书出现了。图为楷书的创始人钟繇。 贴子相关图片:
楷书笔画平直,字形方正,书写简便。直至今天,楷书仍是汉字的标准字体。图为钟繇作品《宣示表》。 贴子相关图片: 快速书写的字体:草书与行书
  古代的中国人还创造出了两种可以快速书写的字体:草书和行书。 草书主要有章草、今草和狂草3种。图为用章草书写的汉木简。 贴子相关图片:
"今草"是东汉(25--220)人张芝所创。图为张芝写的草书。 贴子相关图片:
 "狂草"是唐代(618-907)人张旭所创。"狂草"极难辨认,但却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图为《张旭狂草图》 贴子相关图片:
行书是一种实用与审美价值兼具的书体,魏晋(220-420年)时开始流行。图为最擅长写行书的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 贴子相关图片:
王羲之所书的《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图为《兰亭集序》的唐人摹本。 贴子相关图片: 汉字的产生 ( 作者:陈佩玲 ) 从无字信到圈儿词
公元前六、七世纪的时候,住在黑海北岸的西徐亚人给波斯人送去了一封信。这信很奇怪,是只包裹。包裹里包的是一只鸟、一只青蛙、一只老鼠和五支箭。这封信的意思是:波斯人啊,你们赶快离开,不要想同我们西徐亚人对抗。我们西徐亚人是不好惹的。难道你们能像鸟一样的在天空飞翔吗?难道你们能像青蛙一样在水里游泳吗?难道你们能像老鼠一样地在地下钻吗?你们没那样的本事。既然如此,你们就乖乖等着吧。实际上,这个包裹是一份外交公文。
这外交公文竟是一封无字的信。为什么西徐亚人用实物来“写”信呢?因为他们没有文字。文字是记录语言,进行交际交流的工具。西徐亚人没有这种工具,便只好采用这种以实物来传递信息的没办法的办法了。这种实物传递信息的办法有许多毛病,如笨重、易变质等等,最大的毛病是表达意思不清楚。如西徐亚人的信,也可能被理解成相反的意思:我们西徐亚人的武器很少,没有力量同你们波斯人对抗,既不能像鸟一样在天空飞翔,也不能像青蛙一样在水里游泳,只能像老鼠一样地钻在地洞里,我们只好投降了。
波斯人若这么理解,岂不是谚语说的猴子吃麻花——满拧了吗!实物既然有这么大的缺点,稍后的先民便发明用图画来表情达意,传递信息了。先民是怎么用图画来写信的,一时找不到例证,但可以从没有文字的部落用图画写信来证明上述设想。一八四九年,美国苏必略湖附近的俄基布市人给美国总统递交的一份请愿书就是用图画写成的,那“信”的左下方画的苏必略湖的形状,上面依次画了鱼、熊等七种动物,每一种动物就是一个部落的图腾。每种动物上都画了心脏和眼睛,用线条把七个心连起来,七种动物都把头朝右前方,也用线条连起来,一直连到湖泊的图形上。这幅画表示:七个部落一条心,请美国总统归还他们的苏必略湖渔业权。
图画比实物信前进了一步,但表意也模糊,需要别人猜、何况画画并不容易,如果画得不好,读者更难捕捉画里的意思。如法国作家大仲马到德国旅游时,在一家小店吃饭,他不会讲德语,店里伙计也不懂法语。大仲马想吃蘑菇,就用画来表示,伙计看了画,点点头走了,一会儿伙计来了,大仲马惊讶地发现,店伙计送来的不是也想吃的蘑菇,而是一把雨伞。可见图画也不是很好的传递信息的工具。
图画虽不是传递信息的最好工具,但是它在文字的产生上有不可低估的贡献。因为世界上有许多文字往往是从图画里萌芽的。人类为了交流思想,传达感情,将图画简化,使它们代表语言中的词,让它们具有社会公认的一定的读音和意义。从而创造了最早的文字。如我们的汉字里,最早产生的是象形字。象形字就是从图画里脱胎而来的。如羊字,最早是画一只整羊的图形,后来生产发展了,交往频繁了,人们没工夫画那么细致的画,便仅画个羊头来代替。再后来,画羊脑袋还嫌麻烦,就将线条进一步简化,终于创造了“羊”字。羊头上的两点便是羊角,下面的三横一竖,就是羊的脸孔的模样了。从画整羊到创造羊字,这是个漫长的过程,是劳动人民世世代代创造、改进的结果。这个过程就是文字的产生、演变的历史。字的读音、意义、形体固定后,人们的交流就有了一个工具。所以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人们用文字来记录语言,开展交流,保存后世,传播远方,这便是文字的主要功能。
“六书”详解 (一)象形字
“六书”所说的六种造字方法,互相联系,互相配合,互相补充,而又各有各的特点和作用,它们是一个系统,不能把它们分裂、孤立起来,也不能把它们等同、并列起来。
一、画鸟为何不点睛——象形字
《红楼梦》里贾宝玉吟过一首描写竹子的诗,其中两句是:“竿竿清欲滴,个个绿生凉”。后人修订翻印时曾将“个个”字改掉,有人对此提出非议,意见是说“个个”多么像清翠欲滴的竹叶啊,触字生景,为什么要改呢!
象形字为数不多,却是汉字造字的基础,后来的合体字有相当一部分是用象形字构成的。由于汉字的字形变化是渐进的,十分有趣的是,至今许多汉字还留有象形的尾,仔细琢磨就可以看出它的原形来。鲁迅先生说,汉字的基础是象形。象形字就是画物像它的形状,以此形状表达它的含义。“乌”与“鸟”字相比,正好切去鸟头上表示眼睛的一短横。画鸟不点睛,这是为什么?我们知道,古人在造字时,对于象形字,需要抓住形象的特征。鸟通体黑色(颈下有一些白羽毛的,古人称鸦)。乌的黑眼睛因和羽毛的颜色相同,看上去就不分明了。所以“鸟”字点睛,“乌”则不见其睛。
据说在南北朝时,有一位画家张僧繇,在墙上画了四条龙,后来经人多番要求,给其中两条画了眼睛,这两条龙便腾飞升天了。成语“画龙点睛”即来源于此。“乌”字耐人寻味,恰在这不点睛上。以上所述虽然是两件事,但道理是一样的。据说,小乌雏出生后,其母要喂养它六十天,待羽毛丰满可以独立觅食时,它要叼食六十天报养其母。这叫反哺。因此乌在古诗文中成为孝道的象征。在传说中也有许多与它有关的。浙江省有个义乌县(现为义乌市),在汉代称乌伤县。相传有个叫颜乌的孝子,当父亲去世后,独个儿一筐一筐地背来黄土,为父亲垒坟。这时群乌也赶来相助。试想乌的嘴能叼多少土呢?结果乌的嘴都受了伤。人们便将这个县取名为乌伤。到唐武德年间,改为义乌县,名字显得更为典雅含蓄。
乌是一种喜欢群居的鸟类,它们在田野中生活。有这样的一故事:春秋时代郑国和楚国交战,楚国在夜里偷偷撤了兵,故意留下军帐没有拆除,以便迷惑郑军。郑国并不了解楚军的底细。这时郑军中有个士兵远远了望一下,便肯定地说:楚军撤走了。别人问他:楚国的军帐尚在,何以见得楚军退走了?(当时没有望远镜,肉眼是无法看清楚的。)他说:楚军帐幕上落满了乌鸦,如军队尚在,是不可能有这种现象的。由此可见,古人对乌的生活习性是观察得何等细微。
汉字里象形字不多。《说文解字》里象形字只有364个。汉代以后,一千多年来只造了“伞、凹、凸”等少数几个象形字,现在已不再用这种方法造字了。象形字为数不多,却是汉字造字的基础,后来的合体字有相当一部分是用象形字构成的。例如“人”是“企、伐、侄、俭、仙”等字的构字成分,“贝”是“财、购、贸、狈、败”等字的构字成分,“马”是“驴、驮、驾、妈、骂”等字的构字成分。因此,从字源上了解象形字的形、义、音,可以帮助我们掌握一大批现代通用汉字的字义和读音。
经过长期变化,很多象形字都变得不象形了,可是,汉字从产生到现在还没有发生文字体系的大变动。在同一文字体系中,字形的变化是渐进的。因此至今有些汉字还留着一条象形的尾巴,仔细琢磨一下就可以看出它的影子来,例如口、身、耳、手、山、田、井、水、火、云、电、雨、伞、门等。
前边谈的象形字是就字的来源来说的。有些字不管它的来源,单就它现在的字形来说,也有很强的象形性。例如“笑”,不管东汉许慎说什么“打竹板奏乐使人笑得直不起腰(夭)来”也好,也不管宋朝苏东坡说什么“用竹子打犬不可理解”也好,人们越端详它越觉得它喜眉笑脸的。“哭”字,不管有人说它是“犬的叫声像人哭”也好,人们越端详它越觉得它像个顽童在张口大哭。新兴汉字“乒乓”,不但像声,而且像形。后起汉字“甩”不是很像一只手用力往外扔东西吗?简化字“风”不是很像横扫落叶的狂飙吗?“喜”字不是很像人们张口喜乐的样子吗?
古老的象形字是一种表形的文字。“象物之形”,这种方法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且不说抽象的意义无形可象,就是具体的东西,也不是都可以“象形”出来的。用这种方法构造汉字没法满足记录语言的需要,汉字由表形向表意发展,于是指事字和会意字应运而生。
(二)指点所示——指事字
像“一、二、三”等字和“上”、“下”等。有些指事字是象形字加象征性符号。例如表示树根的“本”,表示树梢“末”,表示刀锋的“刃”等。“刃”字,甲骨文是在一个“刀”的象形字上,在表示刀的刃口的地方加上一个点,指出这里是刀刃。这一个点就是指示符号,因而构成了“刃”字。《说文解字》说:“刃,刀坚也,象刀有刃之形。”
指事字和象形字不同。象形字是一个独体实物的形象;指事字是在独体实物形象(象形字)上加指事符号,或者是纯粹的抽象符号。象形字的特点是“指点”,表意没有象形字那么明显,一般可以单独画出来的;指事字所表示的东西是抽象的,或者虽不抽象,却是局部的,不便单独表示出来的。用简单的符号表示抽象的、复杂的、不能象形的意义,终究是比较困难的。而且,真正抽象的意义,既然无形可象,也就难以“指点”出来。例如“休息”的“休”、“忍耐”的“忍”,这些“事”怎么“指”?所以,汉字里指事字比象形字还少。《说文解字》中,指事字只有125个。汉代以后,基本上没有再造指事字。
(三)二人土上坐,一月日边明——会意字
有一次苏东坡去金山寺看望佛印和尚,步近禅房便闻到一股酒肉香味。原来,佛印不戒酒肉,性情放荡不羁,诙谐幽默。这天,他把一条黑狗杀掉了,静悄悄地躲在房里前低斟浅酌,大嚼其狗肉。正当吃得起劲,一听到苏东坡的叫声,便慌忙把酒肉藏了起来。苏东坡早看清楚,却佯作不知,想和他开个玩笑。便对佛印说:“我今天写了一首诗,有两个字一时想不起来是怎样写的,所以特来请大师指点。”佛印说:“不敢,不敢!请问是哪两字?”东坡说:“一个是‘犬’字,一个是‘吠’字。”佛印哈哈大笑说:“学士,你真会寻开心,小僧以为是什么疑难字,这个‘犬’字的写法是‘一人一点’嘛!”东坡又问:“那么‘吠’字呢?”佛印回答道;“犬字旁边加个‘口’就是‘吠’了!”苏东坡听罢也哈哈大笑说:“既然如此,那你快把藏起来的酒与肉端出来,一人一点,加上我这一口来吃吧!”说罢,两个朋友不由相视而笑。
有一天苏东坡在书房里吃饭,桌上摆上了一大盘香喷喷的鲜鱼,他拿起筷子刚要吃,忽然发现佛印和尚来了,心想:好个赶饭和尚,口福倒不浅。上次你把狗肉藏起来,亏我妙语出唇,方逼出你的狗肉,这回我也要难难你。于是,赶忙把鱼藏在书架上头。佛印在门外早看见了苏东坡的藏鱼举动,也佯装不知。苏东坡笑嘻嘻地招呼佛印坐下,问道:“大和尚不在寺院念经,到舍间何事?”佛印一本正经地说:“有一个字不会写,特来求教。”“但不知何字?”苏东坡问。“就是贵姓‘苏’字。”佛印答道。苏东坡一听,便知佛印要开玩笑,但却装着认真的样子说:“苏”(苏的繁体字)字是上边一个草字头,下边左面一个‘鱼’,右面一个‘禾’。”佛印假装糊涂地问“‘鱼’放在右面,‘禾’放在左面,行吗?”苏东坡说:“这也行。”佛印接着说:“‘鱼’放在上面呢?”苏东坡忙道:“那有这样的放法,当然不行啊!”佛印哈哈大笑说:“既然‘鱼’放在上面不行,那就赶快拿下来一起吃吧!”苏东坡这才恍然大悟,明白自己中了佛印和尚的圈套,笑着把鲜鱼端了下来,与老朋友同进午餐。
符号表示意思的指事字并不是万能的,有时表达得很不清楚。于是我们聪明的祖先又想出了一个造字的办法:会意。以上这则文史故事,实际上是拿会意字相互开得玩笑,会意字是另一种造字方法。用符号表示指事字,有时表达得不清楚,于是我们的祖先就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物形体会合起来,从他们的联系或配合上表示出一种新的,通常是抽象的意义。这种造字办法叫会意。许多会意字是很有趣的,透射出先民们丰富联想和率真的态度。这也是后世文人墨客以字作游戏的基础。
会意字如何会意呢?
会意,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物形体会合起来,从它们的联系或配合上表示出一种新的、通常是抽象的意义。例如:把“日”和“月”合在一起造成一个光明的“明”,把“鸟”和“口”合在一起造成一个鸟叫的“鸣”,把“刀”“牛”“角”三个字合在一起造成了一个解剖的“解”字。
有些会意字的字素,看起来不像是一个字,倒像个符号,其实是个古字的变形,现在我们叫它偏旁或部首。例如“家”字上半部分古时写的是屋子的象形。下边的“豕”就是猪,那时候,人和猪常住在一个屋子里,所以有猪的地方就常有人家。
会意是为了补救象形和指事的局限而创造出来的造字方法。和象形、指事相比,会意法具有明显的优越性:第一,它可以表示很多抽象的意义;第二,它的造字功能强。《说文解字》收会意字1167个,比象形字、指事字多得多。直到现在人们还用会意的方法创造简体汉字或方言字,例如“灶、尘、国、孬”等。会意字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组合而的,组合的方式多种多样,交叉错综,这就是会意的方法所以“高产”、会意字所以多于象形字和指事字的原因。拿“人”和“木”说:“人”和“人”可以组合为“从、众”等,“人”还可以和其他形体组合为“保、伐、戍、付、伍”等;“木”和“木”可以组合为“林、森”,“木”还可以和其他形体组合为“析、相、采、困”等。因为会意字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的会合,所以可以表示许多抽象的、用象形或指事的方法难以表示的意义。
有些会意字,其造字之意颇能反映古人的某些概念,如“盗,上半部分“次”表示张口流出口水之意。下部分是“皿”,皿指盛食物的器皿。“盗”即古代之偷。如何用文字来表示偷的意思?古人用次、皿二字来表示:好吃的东西是偷的对象,这是一种颇为特殊的联想,由此亦见古人造字时表情达意,十分大胆率真,也颇具幽默感。在用字的时候,偷的对象自然不可能有固定的范围了。会意字有两类,一类是异体会意,另一类是同体会意。异体会意字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形体的字组合而成,例如:莫、盥、典、鸣、休、焚、取、伐、跌、忐、忑等字;同体会意字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同形体的字组合而成,例如;林、森、晶、舜、颓、双、多、哥、从、比、赫、棘、众、磊等字。
有些会意字是两个或几个同样的字素重叠组成的。二字重叠的多是左右的并列结构,三字重叠的多是塔型的上下结构,看起来像体操活动中的叠罗汉。例如三个“人”组成“众”;三个“火”组成“炎”;三个“木”组成“森”;三个“日”组成“晶”;三个“直”组成“矗”;三个“水”组成“淼”;三个“口”组成“品”等。
有些会意字很难理解。据说,苏东坡就问过当时喜欢分析汉字的政治家和文学王安石。苏说:牛又粗又大,走路很慢,为什么用三条牛来表示快跑的“奔”?鹿又细又高,跑起来很快,为什么用三个鹿来表示粗大的“粗”?这两个字调换一下不更合理吗?问王安石张口结舌,答不出来。
破体会意字 会意字由于字形的变化太大,现在已看不出它们的字源了。
例如妇女的妇字,为什么在女旁加个歪山呢?虽然有相声解释说,这是妇女推翻五座大山得到解放的意思,但这文字游戏,不是字源分析。正确的字源分析只能从繁体字“妇”中才能看出。这个“妇”字左边的“女”旁指妇女,女旁的“帚”是扫帚,前后合在一起的意思是妇女拿着扫帚在家里劳动。“女、帚为妇”和“力、田为男”是符合当时的“女内男外”、“男耕女织”的社会情况的。
再比方说,东西南北的“东”字的字源,也只能从繁体字中才能分析出来。这类不容易看出字源的字相当多,人们叫作“破体字”。习惯于写繁体字的人常因简化字不易看出字源来非难汉字简化,其实,这是一种偏见。即使现在还使用繁体字,有多少人能分析出它们的字源呢!会意字是合体字,会意的方法比象形、指事具有明显的优越性。会意突破了象形和指事的某些局限。可是它本身的局限性也很大。首先,它所表示的意义是含混、不确定、不准确的。例如:“莫”是日在草中,表示“日暮”,怎么就不可以理解为“日出东方”?“休”表示“人在树旁休息”,怎么就不可理解为“人在树旁劳动”?第二,代词和虚词没法合意,很多抽象意义也没法会意。例如:代词“我”、副词“很”,怎么会意?“锐利”的“锐”、“停止”的“停”,怎么合意?象形、指事有局限性,会意也有其局限性。
会意字趣谈
唐朝武则天(624一705)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奇女人。14岁选为太宗才人,后为昭仪。655年立为皇后,代决政事,掌握国政。690年自称神圣皇帝,而且把国号改为周,成为我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个女皇帝,前后执政40多年。皇帝是人上之人,女皇帝又是女中之杰,可说是奇人。奇人名也奇,取名则天,即武氏之天下。秦在全国设36个郡,唐撤郡(为府)并县是封建王朝的鼎盛时期。新、旧《唐书》都有《则天皇后纪》。奇名,字也奇。名则天字瞾(照),这个字是她自己所造,意思是以天为法,日月当空。有趣的是有人曾把日月两字改为双目说她自空一切,目中无人,狂妄自大,胆大包天,有意贬低她。这是民间传说。然而名字可以自造一个字,这在历史上倒是第一人。
过去,人们起名字也很注意字的形旁。传说有个皇帝给自己三个儿子起的名字都有竖心旁,他有个大臣给自已三个儿子起的名字都有“力”旁。一天,皇帝问起这个大臣儿子的名字,大臣回答了。皇帝听了以后说:“我儿子的名字都有竖心旁,你儿子的名字都有‘力’旁,正说明我们两个人的关系啊!”大臣为了讨好皇帝,补充说:“您说的很对啊!古人还说高尚的人用心,下贱的人才用力呢!”
过去中国算命的方式很多,其中之一是测字。测字也叫拆字,就是把一个汉字拆成几部分,然后加以解释,预测吉凶。
传说清朝乾隆皇帝喜欢穿上平民的服装去了解社会情况。一次,他在苏州看见有个算命先生在给人测字,他就让跟随的老太监去试一试。老太监看了看身上的帛农,就写了个“帛”字,测字先生说“‘帛’字,上面是‘白’,下面是‘巾’,‘白巾’是办丧事用的。你家里恐怕有人要出事了。”正巧这位老太监的父亲最近得了重病,老太监一听,心里很不高兴,全身直冒冷汗。乾隆心想,这个算命先生还测得挺准,让我来考他一下。乾隆故意也写了一个“帛”字,让他去测。测字先生把乾隆从头到脚打量了一番,连忙鞠躬行礼说“先生大富大贵呀!”乾隆问他怎么知道,他指着“帛”字说,“上头是个‘白’字,皇帝的‘皇’字上头也是个‘白’字,‘帛’字下边是个‘巾’字,皇帝的‘帝’字下面也是‘巾’字,所以‘帛’字是‘皇头帝脚’,您有天子之命啊!”乾隆一听,哈哈大笑,心里十分开心,就命随从赏了算命先生一锭银子。
算命先生拿到一锭大银,心花怒放,因为这比他平时几个月的收入还多。晚上,高兴地讲给老婆听,老婆听了疑惑地问他:“为什么同一个字,你有两种说法呢?”他告诉老婆,“第一个人年纪大,面带愁容,我估计他家里多半有了丧事;第二个人年纪轻,却气度不凡;第一个人穿得讲究,却好像他的仆人,我想这个年轻人肯定来头不小,所以就拣好听的说,让他高兴高兴,果然就赏了我一锭大银。”看来,测字先生不仅要精通文字学的知识,更要会察言观色。
民间还流传过这样一个传说:明朝崇祯十七年,李自成攻打北京,明朝政权危在旦夕。有人向信奉天命的崇帧皇帝朱由俭推荐了一位据说是“破字极准”的测字先生。测字先生要皇上说个字出来,朱由俭随口说了个“友”,测字先生说:“不好了,‘反’出头了。”朱大惊失色,连忙说“你弄错了,我说的是‘有’字。”测字先生说:“更坏了,大明已去一半。”(“有”字由“大、明”两字的一半合成)。朱由俭越发慌乱,分辩说:“不,不,是这个“酉”。测字先生说:“哎呀!‘酉’居‘尊’字之中,上无头下无足,至尊者有生命之危了。”朱由俭听了,魂飞魄散,第二天便在景山上吊自杀了。原来,那位测字先生,是李闯王的军师装扮的。这是把测字术用于攻心战的故事。
这自然是个笑话,不过这个笑话告诉我们写汉字一定要注意偏旁或部件的位置,否则就会出错。比如:“明”和“胆”字中的“月”字,一个在右,一个在左;“翡翠”二字中的“羽”字,一个在下,一个在上。有趣的是,有些字,部件的位置交换以后就成了另外的字。如:“陪”与“部”,“旮”与“旯”。(旮旯儿指的是角落。如果把“日”移到“九”的尾巴上,就又得到了一个新字“旭”)。
取名字的误会
上面说的会意法就是把几个表示事物形状的符号或意义有关的几个字拼合起来,另造新字的方法。这种方法创造的字,需要别人在组合中去领会字的意思,所以叫会意字。
唐代有位诗人叫贺知章,在唐玄宗的时候,官至秘书监。诗人年老了,他请求退休回家乡去,唐玄宗同意了。贺知章临走前,去向皇帝告别,唐玄宗亲切地对他说:“你为朝廷出力多年,蛮有功劳,现在就要回浙江老家了,你对我还有什么要求吗?
贺知章说:“我的孩子还没取名字,请求陛下给取个名,我在家乡人面前就荣耀了。”“为人要讲信用”。唐玄宗略一思索,说:“希望你的孩子长大是个讲信用的人,就取名孚吧”。“谢皇上”。贺知章给皇帝磕了头后,由太监送出了皇宫。他细细琢磨唐玄宗的这个“孚”字,不禁烦恼起来。因为“孚”字的结构,上面是个“爪”,下面是个“子”,分开念就是“爪子”。谁有“爪子”呢?猫、狗等兽类才有“爪子”,皇上这不是骂我吗?他越想越不高兴。皇上取的名字是不能不用的,否则就是违背“圣旨”,用吧,岂不永远让别人笑话吗?
贺知章的烦恼是由于他将“孚”字意思领会错了。“孚”是个会意字,它是由两个字拼合起来的。这种由几个物形符号或含义有关的几个字拼合成新字的造字方法,是比象形、指事都灵活、都先进的方法,用会意造的字也挺多。一般说来,会意字常常是合体字。贺知章见“孚”字是“爪”和“子”两字的拼合,就以为皇帝在骂他儿子是“爪子”。实际上呢?‘“孚”的原义恐怕就是孵化的孵“孵”,有爪有子,是说鸟儿用爪翻动自己的蛋,希望小鸟快快孵化出来,同自己一起飞上蓝天。贺知章告老还乡,临行不求别的,只求皇帝给儿子取名,可见爱子心切,有点像鸟儿希望孩子快快出壳、成长一样。唐玄宗便给他儿子取名为“孚”,正切合了贺知章的心情,也有预祝他孩子成才的意思。唐玄宗又说“孚”的意思是讲信用、人无信不立,也是勉励贺知章这样去教育、培养孩子,根本就没有骂的意思。所以,贺知章是误会了。
汉字里的会意字不少,如小土为尘,日月为明,不好为孬等等。会意法造字方便,但是它往往是由几个字拼合成一个字,就使新字的笔划繁多,书写不方便。怎么解决这矛盾呢?于是人们又创造了形声字。
(四)秀才识字认半边——形声字
形声,“形”即形旁,也叫形符或意符;“声”即声旁,也叫声符或音符。形声字是由“形”和“声”两部分组成的:形旁表示形声字的意义是属于哪一类的,它是形声字的表意成分;声旁表示这个形声字该怎么读,它是形声字的表音成分。例如“一唱一和”的“和”:“口”是形旁,表示“和”是口的动作;“禾”是声旁,表示“和”的读音。又如“忍耐”的“忍”:“心”是形旁,表示“忍”属于属于心理活动;“忍”是声旁,表示“忍”的读音。纯表意的象形字、指事字和会意字就是它的造字素材:形旁的来源主要是象形字,如“口、心、衣”等;声旁的来源主要是象形字(如“禾”)、指事字(如“刃”)和会意字(如“旦”)。后起的形声字也有用原来的形声字作声旁的,例如“影”字的声旁“景”,本身就是个形声字:“日”是形旁,“京”是声旁。
形声字有两大优点:第一,它有表声成分;第二:它的造字方法简单。语言里的词是“声音意义”的结合体,选择一个同音或近音字做声旁,再配上一个合适的形旁,就可以造出一个新字来,这种方法是很简便的。而且,同一个声旁加不同的形旁、同一个形旁加不同的声旁,就是不同的字。例如:用“方”作声旁,配上不同的形旁,就是“访、防、芳、放”等等;用“木”作形旁,配上不同的声旁,就是“柏、机、枪、枫、架”等等。
形声字的形旁在另一些字里还可以作声旁。例如“山”:在“屿、峰、岐、峙、岖”诸字中,它是形旁;在“汕、讪、仙”诸字中,它是声旁。再如“土”:在’请字中,它是声旁。再如“土”:在“场、坦、埂、城、堡”诸字中,它是形旁;在“吐、肚、杜、牡、徒”诸字中,它是声旁。原有的形声字还可以用作声旁,组成新的形声字。例如:“召”字从“口”、“刀”声,“景”字从“日”、“京”声,它们都是形声字。以这些形声字为声旁,再加上个形旁,又是新的形声字:招、影。同样的形旁和声旁,还可以通过部位的变换产生新的形声字。形声字成为汉字发展的主流,后代造字大都属于形声字。
由于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语言的内容越来越为丰富,原来的文字为适应语言的发展,需要创制和增加大量的新字,但由于象形、指事、会意等三种造字方法都有着很大的局限性,而形声字则是创造新字的一个很好形式,于是,形声字应运而大量产生。甲骨文中,形声字仅占20%,而在《说文解字》中,形声字占总数的82%强;在《康熙字典》中,形声字约占总字数的90%以上。由此可见,在现代汉语中,许多新出现的名词都可以用形声组合的方法产生新字。
“秀才识字认半边”的是与非
“文化大革命”时期,盛行“外行领导”。某大报主编对众人讲话,把“墨西哥”错念成“黑西哥”。听众大笑。主编生气说:“墨”也是“黑”的,有什么可笑,你们“吹毛求庇”!
中国有句俗话说“秀才识字认半边”。这主要是对形声字说的。意思就是从形旁可以认识字的意思,从声旁可以念出字的声音。这句俗话不全对。为什么呢?
比方说,一个“湘”字:看字的右半边“相”,知道它的读音,看字的左半边知道它的意义踉水有关,是水的名称(湘水、湘江)。乍看起来,这种“识字认半边”的方法还挺方便,可以推而广之。这样,汉字不是很容易学的吗?
然而,汉字从古到今,无论字形、字音、字义,都有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决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楚的,必须用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的专门理论来作科学的解说。而使用汉字的人不可能都是文字学家、音韵学家、训诂学家,因此,对于今天的“秀才”来说,读汉字的半边,不一定能读出正确的字音来,望另外半边,也不一定能望出真正的字义来。如“深圳”的“圳”不读chuān。又如“板”,原来专指木板,如今“钢板、纸板、玻璃板、塑料板”的“板”都不是木头做的。难怪有人说,“秀才识字认半边”,往往造成秀才认别字,望文生义,往往生出不对头的义,甚至不知道该生什么义。
形声字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部分表示这个字的意义,叫形旁;一部分表示这个字的读音,叫声旁。巧对对联有趣,巧用形声字也很有趣。
有个财主家的少爷,自以为读了几句书,就爱耍点小聪明戏弄人。一次,他出去游逛,看见一位貌美的少妇在木桥上淘米,使嬉皮笑脸地对她哼哼:“有木便为‘桥’,无木也念‘乔’;去木添个女,添女便为娇’;阿娇休避我,我最爱阿娇。”少妇听了心里十分厌恶,瞪了那个财主少爷一眼,便毫不客气地回敬他:“有米便为‘粮’无米也念‘良’;去米添个女,添女便为‘娘’;老娘虽爱儿,儿不敬老娘。”少爷讨了个没趣,灰溜溜地走了。
(五)为他人做嫁衣裳——转注字
转注是怎么回事,历来说法不一。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给它下的定义是:“建类一首,同意相授,考、老是也。”“建类一首”是说,转注出来的字和本字属于同一个部首:“同意相授”是说,转注字和本字意义相同;从“考、老”的举例可见,转注字和本字声音相近。形似、义同、音近,这就是转注的条件。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而语言是发展变化的。一个词,读音变化了,或者各地方音不同,为了在字形上反映这种变化或不同,因而给本字加注或改换声符,这就是转注。例如“老”,甲骨文作
,像长发、屈背老人扶杖的样子。后来读音有了变化,为了反映这种变化,成为“考”。“老、考”同属“老”部,意义相同,可以互相注释(《说文解字》:“老,考也”、“考,老也”),声音相近。先有“老”,后有“考”,“考”是“老”的转注字,是从“老”分化、派生出来的。“转注”这个名称,古人是作为“造字法”提出来的。
(六)假作真时假亦真——假借字
现代词汇有时也有假借字问题。某地公园飞来两只白天鹅,好事者以**击毙其中一只,另一只亦即哀伤而死。某地报纸在报道此事对用了这样的话:“另一只天鹅也伤心地喋血而死。”喋血云云,使人啼笑皆非。“喋”是“蹀”的假借字,指“踩”,喋血,脚踩着血迹,意思是杀人很多,血流满地。《汉书·文帝纪》;“今已殊话吕,新喋血京师”,这里记载汉初清除吕后的势力,杀人很多。一只天鹅有何喋血可言?
假借的使用有其习惯,例如“请柬”的“柬”,它是“简”的假借字。简,竹简,古人将字写在竹简上,所以把请贴称作“简”,但偏偏不写“简”,而要写另一个同音字“柬”,成了习惯,谁要是写本应该写的“简”,反认是别字了。“柬”本来的意思是选择,就是后代的“拣”字,但选择的意思,古籍中多用“简”字。诸葛亮《出师表》:“侍中侍郎郭攸之、费?、董允,此皆忠良,……是以先帝简拔”。简拔,即柬拔,选拔。官吏有待任、简任、荐任等,简任,单纯从字意上讲实为选拔任命的意思。柬、简在上述意义上属互相借用。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同音代替”是就古音来说的,由于历史音变,有些通假字与本字,如“弟子趣之”(《西门豹治邺》)的“趣”通“促”,今天已经不同音了。汉字假借的办法,再往前一步,就成为表音文字了,然而,我们的先人却在假借处“戛然而止”,转而走向了以形声为主导的表意又表音的文字体系。人们据此来断定汉字落后是不对的。这是我们祖先的选择,也是历史的选择,这种选择有其必然的原因。这原因也许是有价值的。
汉字造字法的发展走过了“表形(象形)、表意(指事、会意)、趋向表音(形声)”三个阶段,最后是形声制文字的确立。 容易用错的成语
  呆若木鸡——这个成语人人都知道,但它的原意是什么呢?
  其实是这则出自《庄子》的寓言故事:有一位纪先生替齐王养鸡,这些鸡不是普通的老母鸡,而是要训练好去参加比赛的斗鸡。纪先生才养了10天,齐王就不耐烦地问:“养好了没有?”纪先生答道:“还没好,现在这些鸡还很骄傲,自大得不得了。”
  过了10天,齐王又来问,纪先生回答说:“还不行,它们一听到声音,一看到人影晃动,就惊动起来。”又过了10天,齐王又来了,当然还是关心他的斗鸡,纪先生说:“不成,还是目光犀利,盛气凌人。”又一个10天后,齐王已经不抱希望了。没料到纪先生这回却说:“差不多可以了,鸡虽然有时候会啼叫,可是不再惊慌,看上去好像木头做的鸡,精神上完全准备好了。其他鸡都不敢来挑战,只有落荒而逃。”
  原来活蹦乱跳、骄态毕露的鸡,不是最厉害的。目光凝聚、纹丝不动、貌似木头的鸡,才是“武林高手”,根本不必出招,就令群鸡望风而逃。
  七月流火——乃《诗经·幽风》“七月”中的首句,七月流火,是指七月里火星沉向西,流火,火星向下沉落;流:下沉;火:星名,又名“大火”。夏历五月黄昏时,、火星出现在天空正南方,六月斜向西,七月便由西向下沉落。“七月流火”说的是时令节气,没有一点气温高低的意思。
  万人空巷——万人:形容人多;空巷:指离开家从街巷里走出来,并非说街巷空空,人都待在家里。有诗为证:“赖有明朝看潮在,万人空巷斗新妆”(苏轼《八月十七复登望海楼》),说的就是人们都走出家门去城外看潮水。
  不瘟不火——指表演既不沉闷也不过火。常被人用来表示商品销售不够火爆, 且写作“不温不火”,真是不伦不类。
  差强人意——大体上使人满意。多误解为不能使人满意。   空穴来风——空穴是来风的条件,既能来风,必有空穴,传闻有一定根据。大多用来表示毫无根据,完全用反了。
  三人成虎——传言有虎的人很多,大家便相信了。多误解为团结合作力量大。   美轮美奂——只能形容房屋高大美丽。媒体上凡形容美好事物皆用此语,错。
  炙手可热——形容人很有权势,含贬义。媒体扩大其使用范围,形容一切“吃香”的事物,完全背离其本义。
  侃侃而谈——“侃侃”本为刚直之意。谈得理直气壮才叫侃侃而谈。人们大多用此语形容聊天,属误用。
  首当其冲——首先受到攻击,一般作谓语。常被人误用为定语,代替“首先”。   鼎力相助——只用于对方或他人,不可用于自己,否则太不谦虚。
  一言九鼎——说话有份量,起决定作用。不能表示守信用,也不能用于自己。   首鼠两端——迟疑不决。常误解为言行前后不一致。
  溢美之词——过分赞美的言词。常误用于褒义场合。   脱颖而出——比喻人才崭露头角。陆星儿曾误用于“脱颖出来,潇潇洒洒地活一辈子”;还有人说“从母
鲸腹中脱颖而出”。   蓬荜生辉——谦敬之辞。广告语说“让您的居室蓬筚生辉”,简直是骂人。
蓬荜:编蓬草、荆竹为门,形容穷苦人家。使寒门增添光辉(多用作宾客来到家里,或赠送可以张挂的字画等物的客套话)。
出处:元·秦简夫《剪发待宾》第三折:“贵脚踏于贱地,蓬荜生光。” 示例: 谢人过访日~。(清·程允升《幼学故事琼林·宫室》)
  不可收拾——无可挽救,不可救药。常有人在“一发而不可收”这句惯用语后加一“拾”字,变褒为贬。
  出奇制胜——作谓语,不带宾语。说成“出奇制胜叛军”之类则错。   不负众望——没辜负大家的期望,褒义。
  不孚众望——未符合大家的期望,贬义。这两个成语常被混用。   义无反顾——为正义而勇往直前。常被用于毫不犹豫的干坏事,错。
  不可理喻——不能用道理使之明白,形容态度蛮横或愚昧无知。容易误解为不可理解。
  望其项背——可以赶上。只用否定形式。不少人用“只能望其项背”表示“赶不上”,错。   差强人意——大体上使人满意。多误解为不能使人满意。
  抛砖引玉——自谦之辞,不能用于对方或第三方。   风声鹤唳——惊慌疑惧,常与“草木皆兵”连用。有人用“杀得风声鹤唳”来形容战斗激烈,错。
  敬谢不敏——谢,推辞;不敏,无能。表示推辞做某事的婉辞。错用于拒绝别人的要求。
  人满为患——强调人多的坏处,贬义。错用于表示人很多的情景,如“柜台前人满为患”之类。   鬼斧神工——建筑、雕塑等技艺精巧。常被误用来形容自然景物。
  始作俑者——首先干某件坏事的人。滥用于一切倡导人。   文不加点——写文章一气呵成,不须删改。不可理解为“不加标点”。
  侧目而视——不满而又惧怕地看着。常误解为“目光轻蔑地看”。   良莠不齐——一群人中有好有坏,侧重于品质。不用于水平、成绩等。
  无所不至——什么坏事都干。与“无微不至”有天壤之别。   明日黄花——过时的新闻报道或事物.不能写作昨日黄花.
  评头品足——比喻在小节上过分挑剔.与中性的评议不同.   休戚与共——同欢乐共悲哀 与患难与共不同
  置之度外——不把生死利害等放在心上.与”置之不理”不同。   翻云覆雨——比喻反复无常或玩弄手段.不能表示气势宏伟。
  弹冠相庆——贬义,常被误解为中性的互相庆贺。
  期期艾艾——这句成语是由“期期”和“艾艾”结合而来的。“期期”见于《史记·张丞相列传》:“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虽欲废太子,臣期不奉诏。”“艾艾”见于《世说新语·言语》:“邓艾口吃,语称‘艾……艾’。”根据以上记载,后人引伸出“期期艾艾”这句成语,形容口吃的人说话不流利。
  无可厚非——不必作过严厉的批评,与无可非议程度不同。   茕茕孑立——孑然一身、处境孤单,无依无靠,指一生不指某时。
  因人成事——依靠别人把事情办好,只能表贬义或自谦。   耳提面命——表示长辈的谆谆教导,不用于同辈之间和贬义。
  骇人听闻——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使人听了吃惊,强调客观效果。   咬文嚼字——一般用于贬义,除非贬词褒用。   处心积虑——贬义,褒义用“殚精竭虑”。
  火中取栗——比喻冒险为别人出力而不知上当。   绘声绘色——形容描写生动逼真,常误用作代替”有声有色”。   危言危行——讲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褒义。
  不可向迩——不能接近。   一发而不可收——行为不受控制或无法停住。   一发不可收拾——更加无法整顿。
  赏心悦目——主浯是人,如果主语是物,要说”令人赏心悦目   不可开交——无法摆脱或结束.前面加”忙得””打得”等。
  不亦乐乎——不一定非乐不可,常用来表示达到极点的意思   无所不至——什么地方都去,什么坏事都干   不足为训——不值得作为准则,与教训无关。
  平铺直叙——可用为褒义,指文章不讲究修辞,指把意思直接叙述出来。   见仁见智——意见不统一,使用中要注意防止前后矛盾。
  水落石出——事情的真像已经弄清,不表示追求正确答案或道理。   改头换面——只只在表面上有所改动,其内容却依然如故,贬义。
  光怪陆离——色彩纷繁,现象奇异,中性,不要误认为贬义。   如履薄冰——强调主观心态之谨慎小心,而非客观情况之危急。
  不知所云——指说话人说得不好,而非听者不理解。   目无全牛——技艺十分纯熟,常误解为没有全局观念。   
  诛心之论——晋赵盾不讨伐弑君的乱臣贼子,而史官记载为赵盾弑君,后世称此为「诛心之论」,见《左传》。后指不问罪迹如何,仅就动机用心而加以遣责的言论。亦指深刻的言论或批评。《镜花缘》第九十回:「那时他虽满嘴只说未将剪子带来,其实只想以手代剪
。这个『撕』字乃诛心之论,如何不切!」   来源:北大中文论坛 成语误用例谈   在文章中,成语误用现象较多,本文归纳了常见的八种成语误用类型,试以例说。
  一、张冠李戴:每个成语都有其适用的范围和对象,若使用不当, 就要出差错。
  ①古人中不乏刻苦学习的楷模,悬梁刺股者、秉烛达旦者、闻鸡起舞者,在历史上汗牛充栋。(“汗牛充栋”是形容“书籍”很多,此用于“人”,适用对象误)
  ②翘首西望,海面托着的就是披着银发的苍山。苍山如屏,洱海如镜,真是巧夺天工.(“巧夺天工”适用于描述人工制作的东西,此对象错用于自然物)
  ③他从小就喜欢画画,常在纸上信笔涂鸦,现在他画的鸟已是栩栩如生。(“信笔涂鸦”是指写字,不是画画)
  ⑤突然,一个影子如白驹过隙般地一闪而过,快捷如飞。(“白驹过隙”比喻时间过得很快,此指“影子闪得快,对象错)
  二、望文生义:对一些成语,想当然地从字面上认定其意思,导致误用。
  ①这部精采的电视剧播出时,几乎万人空巷,人们在家里守着荧屏,街上显得静悄悄的。(“万人空巷”是说人们都从巷子里出来到大街上,多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本句从语势上看,要表述的是人们闭门不出在家里欣赏电视剧。)
②成都五牛俱乐部一二三线球队请的主教练及外援都是清一色的德国人,其雄厚财力令其他甲B球队望其项背。(“望其项背”是“
能够望见脖子和背,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此当作“只能望见项背,形容差得远”来用了)
③“国足挂帅”一说的准确性到目前依然无从核实,但人们都相信这决非空穴来风。(“空穴来风”指消息、传闻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这里误解为“虚假传闻”)
④兴华实业公司与菇农的纠纷,有关方面调解无果后,不得不对簿公堂。(“对簿公堂”是指“到公堂上受审讯”,此误解为“到法庭对质”)
  三、重复赘余:与成语相同意思的在句子上下文已有表述,导致语意重复。
  ①他只不过在做自己的事情,顺便帮了一下别人,没想到却受到了不虞之誉。(“不虞”就是“没料到”的意思)
②看到黄宏表演的小品,一向严肃的父亲也忍俊不禁地笑起来。(“忍俊不禁”就是“笑起来”之意) ③
夜深人静,王小东独自孑然一身地匆匆穿过小巷,闪进了巷口的一个漆黑的大门。(“孑然一身”就是“独自”)
  四、自相矛盾:在运用中,有些成语的意义与句子其他部分表达的语意不是一回事,前后矛盾。   ①我本来就对那里的情况不熟悉,你却硬要派我去,这不是差强人意吗?
(从上文的语势看,末一分句要表达是“你这样做是强迫我”的意思,但“差强人意”的意思是“这勉强让我满意”,前后矛盾,当改为“强人所难”)
②他对工作一向拈轻怕重,勇挑重担。(前后语意矛盾) ③为了让分别多年的老同学不期而遇,我们精心组织了这次同学会。(“不期”即没有约定,与“精心组织”矛盾)
④那是一张两人的合影,左边是一位英俊的解放军战士,右边是一位文弱的莘莘学子。(“莘莘”有“众多”意,与定语“一位”矛盾)
  五、不分轻重:成语与上下文描述的情景相比,夸大其辞,轻重失调。
  ①刚一起跑,高三(2)班的夏丰就滑倒了,他爬起来奋力追赶,离终点20米时终于成为后起之秀,夺得3000米跑的第一名。
(“后起之秀”所指后出现或新成长起来的优秀人物,此大词小用)
  ②洪水冲垮了李老汉的房子,全村人都很难过,村前村后,哀鸿遍野。(“哀鸿遍野”比喻旧社会到处是呻咛呼号,流离失所的灾民。程度太重)
  六、不辨色彩:不辨色彩主要表现在褒贬误用、语体色彩不当等方面。
  ①这些年轻的科学家决心以无所不为的勇气,克服重重困难,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无所不为”是指“什么坏事都敢干”,此误将贬义词用作褒义词了)
②齐白石画展在美术馆开幕了,国画研究院的画家竞相观摩,艺术爱好者也趋之若鹜。(“趋之若鹜”是指“许多人追逐坏东西”,此误将贬义词用作褒义词)
③他出狱后,仍不思悔改,和一个盗车犯同心同德,半年之内偷了三辆摩托车。(误将褒义词作贬义词用)
④陕西剪纸粗犷朴实,简练夸张,同江南细致工整的风格相比,真是半斤八两,各有千秋。(口头语“半斤八两”常含贬义,且语体色彩也不妥)
  七、不合逻辑:有些成语从意义上看似乎符合句意,但从逻辑推理角度推敲则存在问题。
  ①这位责任编辑敢对文字部分负责任,书籍的其他环节,如插图装订等,他就望尘莫及了。(“望尘莫及”比喻远远落后,与上文不构成转折关系)
②他的演说不仅内容充实,而且闪烁其辞,全场观众无不为之动容。(“闪烁其辞”形容“说话吞吞吐吐”,同“内容充实”不构成递进关系)
  八、不当搭配:成语与句中其他成分搭配不当(既有主干的搭配,也有修饰语的搭配)
  ①那是一张两人的合影,左边是一位英俊的解放军战士,右边是一位文弱的莘莘学子。(“莘莘学子”是集体概念,与数量短语“一位”不能搭配)
②当登上黄山天都峰的鲫鱼背时,人们都常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那种恐惧之感。(“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表示小心、谨慎、不能修辞“恐惧”这一中心语)
③兄弟俩原来关系亲密,好得不可开交,但是自从弟弟结了婚,不知怎的,两兄弟渐渐形同路人。(“形同路人”表现的是一种结果,不能受“渐渐”限制) ④
参加座谈会的同志,对中央的方针政策表示坚决拥护,还与调查组的同志畅所欲言,反映了不少问题。(“畅所欲言”与前边的“还与调查组的同志”不搭配)
  成语误用的原因,从根本上说,是对成语理解不准确。要准确地运用成语,必须靠平时日积月累。这里的八种误用类型,是从词义、对象、范围、色彩及搭配运用等不同角度来归纳的,同一误用的成语,从不同角度分析可归为不同类型。对报刊上的“常见病”,要特别注意纠正。如“对簿公堂”,常误用为“打官司”;其实,该词意为“受审问”;又如“空穴来风”,该词是“比喻消息和传说不是没有原因的”,但常被错作“没有依据的传闻”来用;“美轮美奂”是指建筑物之美,却常误用为服装或工艺品的美。
许多人读错音调的字
  我们常听到把“压轴戏”的“轴”字读成阳平声,把“连累”的“累”读成去声,把“霓裳羽衣”的“裳”读成shang,把“腈纶”读成qinglun,等等。可见语音之规范化是永远的进行时。这里收录了一些很容易读错的字拿来贡献给大家,你试试读对了吗?
  吖:ā(不读ya常见药名用字) 畚箕:běnjī   匕首:bǐ(不读bì和bí) 泌阳:bì(不读beiyang)
  胳臂:bei轻声(不读bì,膀臂读bì)   针砭:biān (不读biǎn) 谄媚:chǎn 上声 羼水:chàn   霓裳羽衣:cháng
(误读shang,“初闻涕泪满衣裳”“轻解罗裳,独上兰舟”等中的“裳”都该读chang)   一场雨 一场大战:cháng(不读chǎng, 用于事情的经过)
,三场比赛 跳场舞(chǎng, 用于文体活动)   匀称 称职 称心如意 对称:chèn (不读cheng)   种:chóng (姓氏)
憧憬:chōng(不读chóng)   驰骋:chíchěng(不读chéng) 鞭笞:chī(不读chì)   处暑 处境 处世为人 处于:chǔ(不读去声)
  揣着书:chuāi(区别:揣测chuǎi ) 啜:chuài(姓氏)   档案:dàng(无dǎng音)   安步当车:dàng(不读平声)
订正:dìng(无dīng音)   胴体:dòng 去声(不读tong) 句读:dòu   掇拾:duō(拾掇的意思不读duò。在拾掇里读轻声。)
  菲薄:fěi(芳菲是平声) 氛围:fēn(无去声)   果脯:fǔ 准噶尔:gá 呱呱坠地:gū(不读gua)   力能扛鼎:gāng (不读kǎng)
契诃夫 唐吉诃德:hē(不读ke)   和泥 和面:huó 搅和,和稀泥:huò   窗明几净:jī (误读上声) 嫉妒 :jí (区别忌妒jì)
  给予:jǐ上声(不读gei,与“给以”相区别)   人才济济:jǐ (不读jì)   渐染 东渐入海:jiān(不读jiàn)   粳米籼米:jīng
xīan(不读geng shan)   强劲 劲敌 劲旅:jìng(不读jin)   靓妆jìng:(不读liàng) 循规蹈矩 矩形:jǔ(误读去声)
  睛纶:jīng(不读qíng)   倥偬:kǒng zǒng   棕榈:lǘ(误读上声)   酩酊:mǐngdǐng(都不是平声) 披靡:mǐ(不读mí)
  泥淖:nào (不读zhao)   睥睨:pìnì(不读bi) 剽窃 剽悍:piāo(不读piáo)   骠勇:piào(不读biāo)
  牵强附会:qiǎng(误读qiáng)   浙江天台山 台州tāi(姓氏地名里的字要注意读音的不同)   叶韵:xié(不读yè)   眩晕 xuàn
yùn:(不读xuányūn) 倾轧:yà (不是zha)   伛偻:yǔlǚ 熨贴:yù   谮言:zèn(不读zan)   卷帙浩繁zhì:(不读yì)
博闻强识:zhì(误读shi)   莺啼鸟啭:zhuàn(不是上声) 白术:zhú 许多人读错音调的字
本表只标注字的正确读音,而不收容易读错的音,以免加重负担,甚至加深错误印象。 A 挨(āi)近 挨(ái)饿 白皑皑(ái) 狭隘(ài) 谙(ān)熟
熬(āo)菜 拗(ǎo)断       B 同胞(bāo) 炮(bāo)羊肉 蓓(bèi)蕾 奔(bēn)波 卑鄙(bǐ) 包庇(bì) 复辟(bì)    
  C 搽(chá)粉 嘈(cáo)杂 参(cēn)差(cī) 差(chā)错 偏差(chā) 啜(chuò)泣 踌(chóu)躇(chú) 不啻(chì)
叱(chì)咤 憧(chōng)憬 忖(cǔn)度 伺(cì)候 烟囱(cōng) 从(cóng)容 淙(cóng)淙流水 D 胴(dòng)体
装订(dìng) 恫(dòng)吓 逮(dài)捕 档(dàng)案 句读(dòu)         E 阿(ē)谀 婀(ē)娜 讹(é)诈 扼(è)要 F
蜚(fēi)声 菲(fěi)薄 果脯(fǔ) 氛(fēn)围 肤(fū)浅 仿佛(fú) 凫(fú)水 篇幅(fú) 拂(fú)晓 怫(fú)然 G
准噶(gá)尔 大动干戈(gē) 粗犷(guǎng) 脖颈(gěng) 鳜(guì)鱼 刽(guì)子手 供(gōng)给 供(gòng)认 口供(gòng)
佝(gōu)偻 桎梏(gù) 骨(gǔ)气 蛊(gǔ)惑 商贾(gǔ) 聒(guō)噪 H 哈(hǎ)达 巷(hàng)道 横(hèng)财 豢(huàn)养
污秽(huì)   干涸(hé) 上颌(hé) 负荷(hè) 附和(hè) J 凯(jì)觎 缄(jiān)默 发酵(jiào) 粳(jīng)米
镌(juān)刻 诡谲(jué) 脊(jǐ)梁 给(jǐ)予 狙(jū)击 隽(juàn)永 痉(jìng)挛 渐(jiān)染 眼睑(jiǎn)
离间(jiàn) 僭(jiàn)越 龟(jūn)裂 龃(jǔ)龉 颈(jǐng)项     K 顑(kǎn)颔 鸟瞰(kàn) 窠(kē)臼
倥(kǒng)偬zǒng 感喟(kuì) L 仓廪(lǐn) 羸(léi)弱 罹(lí)难     M 靡(mǐ)丽 阴霾(mái) 蓦(mò)然
耄(mào)耋dié 联袂(mèi) N 羞赧(nǎn) 泥淖(nào) 木讷(nè) 气馁(něi)   O 呕(ǒu)吐     P 迫(pǎi)击炮
坯(pī)胎 扁(piān)舟 饿殍(piǎo) 湖泊(pō) 炮(páo)制 炮(páo)烙luò 胚(pēi)胎 喷(pèn)香 抨(pēng)击 Q
绮(qǐ)丽 衾(qīn)枕 惬(qiè)意 龟(qiū)兹cí 颀(qí)长 岐(qí)途 麇(qún)集 修葺(qì) 休憩(qì) 掮(qián)客
悭(qiān)吝 戕(qiāng)害 黢(qū)黑     缱(qiǎn)绻quǎn 强(qiǎng)迫 勉强(qiǎng) 襁(qiǎng)褓
翘(qiáo)楚 翘(qiáo)首 讥诮(qiào) 地壳(qiào) 胆怯(qiè) R 稔(rěn)知 攘(rǎng)除 (ruò)大 丰稔(rěn)
荏(rěn)苒rǎn S 稼穑(sè) 芟(shān)除 倏(shū)忽 T 趿(tā)拉 拓(tà)本 悲恸(tòng) 朝暾(tūn)   W
逶(wēi)迤yí 违(wéi)反 崔嵬(wéi) 桅(wéi)杆 圩(wéi)田 推诿(wěi) 猥(wěi)琐 龌(wò)龊chuò 斡(wò)旋 X
狡黠(xiá) 霰(xiàn)弹 叶(xié)韵 颉(xié)颃háng   Y 殷(yān)红 园囿(yòu) 囹líng圄(yǔ) 佯(yáng)装
衍(yǎn)变 梦魇(yǎn) 俨(yǎn)然 吊唁(yàn) 赝(yàn)品 Z 臧(zāng)否pǐ 谮(zèn)言 箴(zhēn)言 踯(zhí)躅zhú
压轴(zhòu) 恣(zì)意 箭镞(zú) 帝祚(zuò) 网话:具有演变潜力的社会变体
  语言(包括文字)伴随社会发展而发展。随着电脑的逐步普及以及网络传播的迅速发展,一种新的语言表达形式逐渐由网上流传开来,深为年轻人所喜爱,这就是网话。
  从语言的发展演变看,尚没有哪一种社会变体像网话这样引起社会各界,尤其是教育界、语言学界、大众媒介、信息服务界和网话使用者们如此高度的重视,褒贬不一。本文试对网话的发展、演变情况做些探讨,以供进一步讨论和研究。
  一、网话是一种社会变体
  社会中不同的群体都有一些有别于其他群体的语言特点,这些特点的总和就是社会变体。网话是互联网的产物,包括发明创造网话的“仓颉”们也是互联网的产物。同时,网话又是年轻网民智慧的结晶。
  对于网话这一新鲜事物,社会上的叫法比较多。根据观察研究,我们认为网话又可叫做网语、网络用语、网络语言或网络流行语,即在网上进行聊天等交际活动的过程中,网民们为求文字输入的快捷、幽默等,把文字、罗马字母、阿拉伯数字和标点符号等其他符号混合在一起使用,既能表达思想,又能生动形象地表达主体在语言之外的神情、语气等。风靡网络内外的网话,其构成形式多种多样。根据网话的构成材料,可将其分为三类。第一类由罗马字母和阿拉伯数字构成。其中有的单纯由罗马字母构成,比如“GG”指哥哥;“asap”指as
soon as possible,“btw”指by the
way。有的由字母和阿拉伯数字构成,比如“2DAY”指Today,“GR8”指Great。有的则纯粹由阿拉伯数字构成,比如“456”指“是我了”。第二类由汉字构成,比如“版竹”“斑竹”“班主”都用于指聊天站、论坛的管理人员,即版主。第三类主要是由键盘上的标点符号等为主(包括“#”“@”等符号,有时协同一些罗马字母、阿拉伯数字等符号)所构成的非言语符号列。比如用“^-^”表示咪着眼睛笑,用“:)”表示微笑。
  网话的产生有主客观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网民在输入信息符号时既要受制于微软操作系统中智能性全拼等输入系统,又要满足尽量节约上网费用的消费心理;另一方面网话的出现与网民崇尚创新、张扬个性以及掩饰个人身份标志等方面的心理密切相关。可见,相较于其他社会变体而言,网话的性质比较复杂。
  二、网话具有革命性   语言发展的历程就是充分利用符号材料满足交际需要的过程。
  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为语言变体的出现提供了多种可能。新的行业也就是新的生活领域的出现,提出了新的交际需求,这就会引发新语言变体。目前主要运用于互联网上同步聊天和非同步讨论论坛中的网话就是这样一种在第四媒体网络出现后逐渐形成的现代汉语中的新社会变体。
  相对于其他变体而言,在网话中一系列语言变体在语言构成成分方面出现了迥然不同的新变化。在“创造”词语方面,网话积极发挥已有的语言表达手段并利用罗马字母、阿拉伯数字以及标点符号等来表义。比如由于汉民族的亲属称谓以及人名的昵称有喜用叠音的现象,“JJ”(指姐姐)、“DD”(指弟弟)之类的网话就采用英语缩略语之首字母缩略式将常用的汉语叠音双音节称谓词语的汉语拼音进行缩略而来。有的网话直接引入英语网话的简写写法,即把英语词语中与英文字母或英语数词同音的音节直接写成该字母或阿拉伯数字,但整个词语仍按原单词的读音来读。比如“IC”指I
see,“f2f”指face to face。
  网话在利用语言已有的表现手段的同时又突破了一定的范式。当新的范式尚未形成,新旧范式处于磨合阶段之际,新生事物往往具有极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反过来说就是颠覆力。网话的出现就表现出革命性。这一革命性也是网络使然。阿尔文·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指出,“电脑网络的建立与普及将彻底地改变人类生存及生活的模式”。新世纪,人类社会生活由互联网所引起的种种变化,正是网络这一媒体强大生命力的表现。只要网络这一具有极大的兼容、颠覆力量的媒体存在,网话就有发生革命性变革的空间。
  三、网话具有很大的演变潜力
  在社会变革剧烈的年代,语言的变革也在加速。从语言学角度看,不少学者认为如今处在“网络多语言文字时代”,网络上的多语言文字问题将会越来越突出和尖锐。语言学很多观念和理论都将面临考验。尽管目前我们还没有足够智慧、知识来预测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对所处时代产生的影响,但是对于计算机和信息技术所引发的种种现象我们不能无动于衷。处于全球化、信息化时代,我们作为互联网的使用者,都不能不思考网络将怎样改变和为什么改变人类的感知和行为。如何看待网话这个新生事物,从目前的研究来看,我们认为应当处理好三方面的问题。
  首先,我们语言生活的主流是共同语。在信息化社会,整个世界由电脑网络联系在一起。语言(包括文字)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信息载体,负载着人类80%左右的信息量。对于中国人而言,统一规范的汉民族共同语即普通话无疑是承载和传输信息的最基本工具。“信息化的一切新技术,除利用英语外,都离不开口头的或拼写的普通话。普通话不普及,将妨碍中国信息化事业和科技教育的发展和进步”,这一观点已成为共识。共同语应当是我们语言生活的主流。即便是在网络传播中也是如此。目前网络传播中的语言使用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全国通用的语言即普通话,另一是网话等语言变体。
  其次,要摆正语言(共同语)及其社会变体(网话)之间的关系。任何一个语言系统的传播效率都要受制于其本身的薄弱环节。任何一种语言变体都是对共同语的补充。网上聊天促进了言语策略的变革,是网民们为适应计算机的限制而创造的“谈话”形式,是对现有语言在网络交际上的补充,能促使语言发挥出更广泛的交际作用。何况,从语言不断发展的角度看,语言中许多新的表达方式正是语言具有活力和生命力的体现。一种纯而又纯、静止不变的语言必然是没有竞争力的。
  再次,要合理规范,积极引导。在语言文字的现代化进程中,对新的、影响面较大的语言现象进行及时研究和规范引导,是语言文字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规范是动态的,不是静止的。因为一个人在不同场合所采用的不同言语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的标准、习俗。在深入研究网络使用者的行为动机后,人们发现70%的网络人口是“有确切目的”和“增加经验的”。他们是各大专院校、流行都市社区、时髦白领阶层等领域的人员,是引领社会变迁的主力。网话作为一种能体现现代人生存和思维状态的“新语言”,正给当前年轻人带来深刻的影响。
  近年来,网话确实已从网络流入社会生活。青少年对新鲜事物所表现出的强烈好奇心、浓厚模仿欲,本无可厚非。但是由于他们对不同语言交际领域之间存在差异的认识还不深入,所习得的语体还很有限,针对其使用网话的情况主要应在加以正确疏导的前提下,提高其使用语言及其变体的水平,增强其运用语言的能力。
  在对新的语言现象规范时,还需要明确的是,并非所有的新东西都是健康的、应该大力提倡的。对于其中违背语言发展规律、有碍语言健康发展的因素,都应保持清醒头脑,制定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改革方案。
  尽管有些网话可能会对现代汉语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但也不能因噎废食。就像不能因为语言中有了脏话、有了其他不利于语言发展的因素就取消语言一样。网话决非糟粕。语言本身也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着的,只要合理,总会得到承认,得到发展。两千年前的荀子就曾说过:“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谓之不宜。”由此看来,网话这一语言变体中如果部分词语经过考验被人们普遍接受后,就可能进入基本词汇之列。据报道,美、英等国一些权威词典已经收录了部分网话。(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
被异化的文字   一、“同志”      
大部分的朋友们应该还记得在我国拍摄的很多影片中,尤其是描写地下工作者的影片,其中有这样一句经典的台词:“同志,我可找到你了!”建国以来,陌生人彼此相互的称谓多采用此称呼,相互熟悉的同事也经常在其姓名后面加上“同志”一词,比如,开会的时候,某某领导讲话:“向××同志学习”等诸如此类的言语就不必细说了。但是,在当今生活,不知道从何时起,“同志”一词居然被赋予了新的概念!
homoerotism
一词的意思指的是同性恋的意思,但不知从何时起,这个词的意思被译成了“同志”!很多人将男同性恋和女同性恋都称作“同志”,此称谓大约拜互联网所赐。
本称谓被毁程度:惨不忍睹!       二、“小姐”    “小姐”是一种对年轻女性的称谓,这个词对于中国人来讲,既不是舶来品,也不属于资
本主义的产物,这个词好像起源于中国的封建社会,这个词是当时对那些封建家庭中的大 家闺秀而言的,例如《西厢记》中的张莺莺小姐等。但在建国以后的很长时间内,因为这
个词被视为资产阶级的产物,很长时间内都未被使用,随着改革开放以后,这个词被大大 利用起来,甚至被使用在大妈级的人物身上。   
可是,好景不长,随着我国一些沿海开发城市的快速发展,伴随着一些色情产业也在悄悄地、快速地蓬勃发展起来,这个词被经常运用到那些从事色情产业工作地年轻女性身上,最终导致了此词遭受众人的鄙视及弃用!
   本称谓被毁程度:无地自容!       三、“农民”   
“农民”一词,我想所有的人都是在熟悉不过了,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农民占总人口的80%以上!农民为人民生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没有农民的劳动,人民就不会饭吃,不会有工作。这一点,我想所有的人都是明白的,“农民”一词曾经是淳朴但是,也是不知道从何时起,此词成了骂人的用语。骂一个人土气,称之“农民”!骂一个人邋遢,称之“农民”!骂一个人不通时务,称之“农民”!甚至骂一个人老实,也称之为“农民”。
   结果,“农民”一词居然完完全全成了一句骂人用语,如某人对另外一人称“农民”,被指人将忿忿然:“为什么骂我?”    本称谓被毁程被毁程度:不应该呀!
“小姐”有难   汪惠迪   当我们编纂的词典这样解释“小姐”的时候——旧社会官僚、地主和资产阶级家庭里仆人称主人家未出嫁的女儿——
这位“小姐”已随着岁月的流逝进入历史了。
  与此同时,词典也曾这样解释“小姐”——对未出嫁的女子的尊称,现在多用于外交方面——这位“小姐”还健在,不过,叫“小姐”太沉重。一是限定“未出嫁”,二是跟“外交”有关。笔者倒想请教了,未婚而鹤发鸡皮,已婚而花样年华,或者跟外交勿搭界,能不能叫“她”一声“小姐”呢?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词典虽总是滞后,却在不停地追赶历史的车轮,或修订,或增订,或重编,努力贴近生活,反映时代的新面貌。   当代的“小姐”怎么样了?
  有部权威的词典解释说“小姐”是“对年轻的女子的尊称”。敢问,半老徐娘呢?配不配称“小姐”?想来是不配的了。幸好另一部词典的编者宽宏大量,胸中容得下天底下所有的“小姐”,他们的解释除了照例“旧社会”、“未出嫁”之外,还有三个义项:一是对以单身出现时的女子的尊称,不受年龄限制,六七十岁仍可称为小姐;二是选美比赛中的优胜者;三是称担任某种工作的妇女,如礼仪小姐、空中小姐、导游小姐。
  笔者在活学活用时碰到了一个实际问题:从事“三陪”或3P(P是陪字的汉语拼音pei的第一个字母)服务,算不算工作?如果也算三百六十行中的一行,那么把做这一行的女孩子叫做“三陪小姐”是理所当然的。可是,有人偏要说,“三陪小姐”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坏了“小姐”的芳名、雅称,亵渎了“小姐”的称谓。于是中国中部某省城许多餐馆的服务员拒绝接受“小姐”的称谓,改称“翠花”。大牌档不喊:“小姐,上菜!”改为:“翠花,上酸菜!”听说广州和珠三角一带通称服务员为“靓女”。
  “靓女”无须解释,“翠花”何许人也?“翠花”出自雪村所作流行歌曲《东北人都是活雷锋》中一句最著名的歌词“翠花上酸菜”。这句歌词被选为2001年中国青年十大流行语,紧接着WTO排第六位。
  连社会主义的中国都到处出现“三陪”了,这个世界哪里还没有“三陪小姐”?别处不说,港台新马就有,而且历史比中国大陆悠久得多。可是,在这些国家或地区,“三陪小姐”并没有把“小姐”定格为贬义称谓。即使中国大陆,尽管三陪现象青出于蓝,后来居上,繁荣昌盛,然而“三陪小姐”也还没有成为“小姐”的同义词或代称。可是,竟有人认为“小姐”有难了,若不把“三陪小姐”扫进垃圾堆,就得把“小姐”改称为“翠花”。庸人自扰,莫此为甚!有人甚至提出一个建设性的意见:“三陪”以“女”称之,叫“三陪女”。如此,就不会亵渎、玷污“小姐”了。真是滑天下之大稽,荒天下之大唐!
把成语用到登峰造极的作文   今天是国庆节,放假一天,爸爸妈妈特地带我们到动物园玩。
  按照惯例,我们早餐喜欢吃地瓜粥。今天因为地瓜卖完了,妈妈只好黔驴技穷地削些芋头来滥竽充数。没想到那些种在阳台的芋头很好吃,全家都贪得无厌地自食其果。
  出门前,我那徐娘半老的妈妈打扮的花枝招展,鬼斧神工到一点也看不出是个糟糠之妻。头顶羽毛未丰的爸爸也赶紧洗心革面沐猴而冠,换上双管齐下的西装英俊得惨绝人寰,鸡飞狗跳到让人退避参舍。东施效颦爱漂亮的妹妹更是穿上调整型内衣愚公移山画虎类犬地打扮的艳光四射,趾高气昂地穿上新买的高跟鞋。
  我们一丘之貉坐着素车白马,很快地到了动物园,不料参观的人多到豺狼当道草木皆兵,害我们一家骨肉分离。妻离子散的爸爸鞠躬尽瘁地到处广播,终于查找到差点认贼作父的我和遇人不淑的妹妹,困兽之斗中,我们螳臂当车力排众议推已及人到挤到猴笼前,鱼目混珠拍了张强颜欢笑的全家福。
  接着到鸡鸣狗盗的鸟园欣赏风声鹤唳哀鸿遍野的大自然美妙音乐。后来爸爸口沫横飞地为我们指鹿为马时,吹来一阵凉风,让人毛骨悚然不寒而栗,妈妈连忙为爸爸黄袍加身,也叮嘱我们要节哀顺便。
  到了傍晚,因为假日的关系,餐厅家家鹊占鸠巢六畜兴旺,所以妈妈带着我们孟母参迁,最后终于决定吃火锅。有家餐厅刚换壁纸,家徒四壁很是美丽,灯火阑珊配上四面楚歌,非常有气氛。十面埋伏的女服务生们四处招蜂引蝶,忙着为客人围魏救赵口蜜腹剑到让人误认到了西方极乐世界。
  饥不择食的我们点了综合火锅,作怀不乱的爸爸当头棒喝先发制人,请求为虎作伥拿着刀子班门弄斧的女服务生,快点将狡兔死走狗烹,因为尸位素餐的我们一家子早就添油加醋完毕,就等着火锅赶快沈鱼落雁好问鼎中原,可惜锅盖太小,有点欲盖弥汤料沸腾后,热得乐不思蜀的我们赶紧解衣推食好大义灭亲上下其手,一网打尽捞个水落石出。
  火锅在我们呼天呛地面红耳赤地蚕食鲸吞后,很快就只剩沧海一粟,和少数的漏网之鱼。母范犹存的妈妈想要丢参落四放冬粉时发现火苗已经危在旦夕,只好投鼠忌器。幸好狐假虎威的爸爸呼卢喝雉叫来店员抱薪救火,终于死灰复燃,也让如坐针毯的我们终饱私囊。鸟尽弓藏后,我们一家子酒囊饭袋,沆淡瀣一气,我和妹妹更是小人得志,沾沾自喜。
  不料结帐的时候,老板露出庐山真面目,居然要一饭千金,爸爸气得吴牛喘月,妈妈也委曲地牛衣对泣。
  啊!这三生有幸的国庆节,就在爸爸对着钱包自惭形秽大义灭亲后,我们全家江郎才尽,一败涂地。 最常见的100个别字 (括号中为正字)
《咬文嚼字》自1995年创刊以来,组织审读了约3000本图书、1000种期刊、100种报纸,并请100家新闻出版单位协助调查各自的用字差错,整理出了《当代汉语出版物中最常见的100个别字》。据《咬文嚼字》编辑部透露,表中所列100个别字,都是高频别字,在当代出版物中长期出现、广泛出现、反复出现,其差错率甚至占到某些出版物别字量的50%以上,具有极大的易混性和顽固性。其中差错率最高的十个字是(括号中是正字):松驰(弛)、穿(川)流不息、渡(度)假村、一幅(副)对联、既(即)使、挖墙角(脚)、再接再励(厉)、谈笑风声(生)、渲(宣)泄、九洲(州)。与会语文专家认为,这些别字的明确公布,不但为提高出版物的编校质量找到了切实有效的途径,而且为编辑业务进修和社会语文学习,提供了科学的参照。本报今刊发这100个最常见的别字,以正字的音序排列,括号中的字为正字。
1.按 (安)装 18. 气慨 (概) 35.不落 巢(窠)臼 2.甘败 (拜)下风 19. 一股 (鼓)作气 36.烩 (脍)炙人口 3.自抱 (暴)自弃
20. 悬梁 刺骨(股) 37.打腊 (蜡) 4.针贬 (砭) 21. 粗旷 (犷) 38.死皮 癞(赖)脸 5.泊 (舶)来品 22. 食不 裹(果)腹
39.兰 (蓝)天白云 6.脉博 (搏) 23. 震憾 (撼) 40.鼎立 (力)相助 7.松驰 (弛) 24. 凑和 (合) 41.再接 再励(厉) 8.一愁
(筹)莫展 25. 侯 (候)车室 42.老俩 (两)口 9.穿 (川)流不息 26. 迫不 急(及)待 43.黄梁 (粱)美梦 10.精萃 (粹) 27. 既
(即)使 44.了 (了)望 11.重迭 (叠) 28. 一如 继(既)往 45.水笼 (龙)头 12.渡 (度)假村 29. 草管 (菅)人命 46.杀戳
(戮) 13.防 (妨)碍 30. 娇 (矫)揉造作 47.痉孪 (挛) 14.幅 (辐)射 31. 挖墙 角(脚) 48.美仑 (轮)美奂 15.一幅
(副)对联 32. 一诺 千斤(金) 49.罗 (啰)唆 16.天翻 地复(覆) 33. 不径 (胫)而走 50.蛛丝 蚂(马)迹 17.言简 意骇(赅)
34. 峻 (竣)工 51.萎糜 (靡)不振 52.沉缅 (湎) 69. 有持 (恃)无恐 86.滥芋 (竽)充数 53.名 (明)信片 70. 额首
(手)称庆 87.世外 桃园(源) 54.默 (墨)守成规 71. 追朔 (溯) 88.脏 (赃)款 55.大姆 (拇)指 72. 鬼鬼 崇崇(祟祟) 89.醮
(蘸)水 56.沤 (呕)心沥血 73. 金榜 提(题)名 90.蜇 (蛰)伏 57.凭 (平)添 74. 走头 (投)无路 91.装祯 (帧) 58.出奇
(其)不意 75. 趋之 若骛(鹜) 92.饮鸠 (鸩)止渴 59.修茸 (葺) 76. 迁徒 (徙) 93.坐阵 (镇) 60.亲 (青)睐 77. 洁白
无暇(瑕) 94.旁证 (征)博引 61.磬 (罄)竹难书 78. 九宵 (霄) 95.灸 (炙)手可热 62.入场 卷(券) 79. 渲 (宣)泄 96.九洲
(州) 63.声名 雀(鹊)起 80. 寒喧 (暄) 97.床第 (笫)之私 64.发韧 (轫) 81. 弦 (旋)律 98.姿 (恣)意妄为 65.搔
(瘙)痒病 82. 膺 (赝)品 99.编篡 (纂) 66.欣尝 (赏) 83. 不能 自己(已) 100.做 (坐)月子 67.谈笑 风声(生) 84.
尤(犹)如猛虎下山 68.人情 事(世)故 85. 竭泽 而鱼(渔)

评分

参与人数 1金币 +1 +1 收起 理由
dsnfls + 1 + 1 不错,棒棒

查看全部评分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8-5-31 02:14:24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了看帖.我回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8-5-31 02:59:24 | 显示全部楼层
难得想给拉加次分都给1030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8-5-31 16:50:05 | 显示全部楼层
虽然看到了...但是还是回吧...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8-6-1 14:12:5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靠,   ,,  好麻烦。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8-6-1 23:04:25 | 显示全部楼层
拉登那段太长了....没时间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