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自:火器堂
壹. 精確和準確有什麼不同?
在中文裡,這兩個詞常常會混著用,因為實在是很接近。英文裡,精確(precision)和準確(accuracy)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字,可是一般人也是混著用。這主要是觀念的問題。精度,表示重覆的動作,產生相同的結果。準度,表示產生的結果,與所希望的相同。這樣說,相信還是讓人覺得是在咬文嚼字,舉例來說:
步槍甲,射擊五發,結果如下圖:
步槍乙,以同樣的距離,彈藥,氣溫,依托,射擊五發,結果如下圖:
當然兩者都是瞄準在十字線的中心點。我們按照定義,甲槍的結果比較接近我們所預期的,所以甲槍的準度高。
乙槍產生的結果,雖然偏離中心點,可是落彈點非常接近,所以乙槍的精度高。
由這兩個例子,這個觀念就應該闡示的很清楚了。對槍來說, 準度的重要性不如精度, 槍械專家所追求的是精度。 一把槍有了可重覆的精度, 就算是偏離了中心點,只要調整一下照門或是光學瞄準鏡就可以了。 一把好步槍, 要求要有1 MOA(Minute of Angle)的精度。
MOA 是形容長度的單位,圓周分成三百六十度,每一度再細分成六十分,每一分所涵蓋的長度,就是一個MOA。請注意在談到這個定義時,遠近的距離是一個變數。 這表示在不一樣的距離,一個MOA涵蓋的寬度是不同的。 距離越遠,長度越大。 簡單的來說,在一百碼的距離,一個MOA大約是一英吋。 一把MOA或是Sub-MOA的步槍, 是相當足以傲示同儕的上品。
(1 Yard=3 Feet, 1 Feet=12 Inches, 1 Inches=2.54 cm)
貳. 射擊之後,是不是可以用水來洗槍?
想當年在成功嶺或是步兵學校,教育班長一再教導說:打完了靶或是射了空包彈之後,一定要洗槍。 所謂洗槍是真的洗,用水洗。不然會麻膛,當兵就當不完了。那時也搞不清楚為什麼。 只覺得這是天經地義的事,全世界都是一樣的。
在美國第一次去買槍時,和店主談了一下洗槍的事,他的眼睛差點跳了出來,拿了一套清理的工具給我。 我還有點半信半疑,心想還有這種好事。
後來我才知道,槍之所以會麻膛,(其實不只槍管,所有金屬的零件都會受影響)是因為底火的緣故,五十年代以前,彈藥所用的底火,含有雷酸汞和氯酸鉀,一旦擊發,會分解產生氯化鉀,氯化鉀和食鹽氯化鈉非常相近,是一種吸水劑,殘留在槍?的氯化鉀吸收空氣中的水份, 金屬就會開始生繡。去除這些氯化鉀的唯一辦法,就是用水洗。 但是用水洗的問題是,如果事後沒有完全擦乾上油,還是會生繡。有點像是飲鴆止渴。 尤其是在戰時,那裡有時間或是水讓大家坐下來好好的洗洗槍?需求乃是發明之母,於是發展出了不含氯酸鉀的底火。 彈藥從此就分成了腐蝕性(corrosive )和非腐蝕性(non-corrosive)兩種。 美國和西方國家目前生產的彈藥,(美國軍方從1950年開始就不生產腐蝕性彈藥),都是非腐蝕性的。 東歐,蘇俄和中國(抱歉了)製造的彈藥,就算是講明了是非腐蝕性,也要小心。 有時還是會的。
如果使用腐蝕性的彈藥, 可以用溫肥皂水來清洗, 務必要注意瓦斯管和復進簧等機件。 有人建議使用百分之五十的阿莫尼亞和百分之五十的水混合液, 有很好的效果。 無論如何, 千萬要記得要澈底清理。 事後要徹底擦乾, 然後上一層機油。
因為美國人使用非腐蝕性的彈藥已經二,三十年了,大部份的百姓又都沒有受過軍事訓練,很多人從來不清理槍枝,因為他們從來也不知道,槍枝用了之後,還要保養。可是那槍倒也是好好的。這這裡倒不是在鼓勵大家不要擦槍洗槍,只是陳述一個現象。 事實上,不當的保養,比不保養還要糟糕。
那麼,要要用什麼來擦洗槍呢?最普通的辦法是用槍管清潔液,市面上有很多不同的牌子,主要功能是清除殘留在槍裡的鉛和銅。因為彈頭不外是用鉛和銅,當彈頭從槍管中射出時,或者是因為磨擦,或者是因為高溫高壓蒸發再冷卻,總會留下一些殘留物。 日久天長,這些殘留物就會影響到槍的精確度和可靠性。所以用這種清潔液和通槍條,把槍裡裡外外擦洗一遍,當擦槍布的顏色不變時,就可以了。一般的套裝擦槍工具上都會有詳細的說明,只要依樣畫葫蘆就行了。
這裡要特別介紹的是兩種比較特別的擦槍道具。
JB Paste: 這是一種灰色像油膏一樣的清潔劑, 原來據說是用來清潔珠寶的。 其中含有微粒, 像牙膏一樣, 可以打磨表面使其光滑。 用這種油膏來清理槍管, 可以清除所有的鉛, 銅殘留物而不會傷害來復線。 是非常好的擦槍劑。 它也可以用來清理銀器, 銅器等金屬製物品, 使其恢復光亮。 用法是將一塊擦槍布沾上一點油膏, 在槍管裡通個十來回, 這時擦槍布會變成黑色。 再換擦槍布通到布不再有顏色為止。
Outter II: 這是一套針對各種物質帶電量不同, 而設計的清理槍管工具。 基本上是一根金屬棒, 插在槍管中, 一頭接電。 另一個電極接在槍機上, 然後在槍管中倒入特別的清潔液, 打開開闢, 等個幾個鐘頭, 所有的雜質就會附在金屬棒上。 將清潔液倒掉, 將金屬棒抹乾淨就可以了。 它的好處是不需要通條, 節省很多力氣, 也不會造成不必要的磨損。 缺點是它只清潔槍管, 需時很久, 價錢較貴。
參. 什麼樣子的通槍條比較好?
在部隊裡, 以前用的通條都是自製的, 用一條粗鐵絲, 一頭打扁, 有一個橢圓形的洞, 另一頭是一個圓圈。 每一個人用的都是這種通條。 後來用M-16, 有時可以弄到原廠的通條。 那是一段一段的鐵條, 可以接在一起成為通條。 這些通條的缺點是, 在使用時, 通條難免會和槍管和槍機磨擦, 而造成磨損, 傷害到來復線而影響槍的精確度。 所以很多人說, 不當清槍造成的磨損, 比正常使用造成的還多。
在市面上一般可以買到的擦槍工具, 一般是帶一條分段式的通條, 大概都是鋁質的或是銅質的。 當然, 從硬度上來說, 鐵比鋁硬, 鋁又比銅硬。 所以銅比鋁好, 鋁又比鐵好。 但是金屬還是太硬, 所以都不是很理想的通條。 最好是用有一層橡皮覈蓋的整條通條 (Coated Rod)。 就算是有接觸, 也比較不易造成損害。
有人用自製的橡膠保護通條, 其實就是買一條普通的分段通條, 把它們接起來, 穿入一段電路焊接常用的熱縮膠管。 用吹風機加熱, 等到膠管和通條密接就大功告成了。 當然, 有幾個須要注意的地方, 首先是通條要比須要的口徑小一些, 因為還要考慮膠管的厚度, 第三點是膠管的長度, 要比須要的長一些, 不要忘了這是熱縮膠管, 一旦加熱, 膠管是會縮短的。
通條很重要的是口徑, 太細了會在槍管裡左右撞擊, 太粗了就無法使用適用的擦槍布。 很多人還使用 Bore Guider, 這是一個粗一些的管子, 固定在槍機上, 通條就穿過它才進入槍膛。 目的是保護槍機, 槍膛和槍管。 因為這個裝置保證通條的進出路徑, 保持在圓心點, 而不會擦撞到任何其他的部位。 但是, 這只適用於可以從槍膛後通槍的步槍, 大部份的軍用半自動步槍都不能用這個裝置。
上面還提到一個很重要的觀念, 那就是從槍膛後通槍, 槍口的來復線終端 (Crown), 對槍的精確度影響非大, 如果從槍口通槍, 早晚會將其磨損, 所以通槍時要儘量從後面進行。
肆. 彈道是什麼?
彈道有兩種, 一是內部 彈道, 一是外部 彈道。
內 彈道討論的是在彈藥擊發後, 彈頭離開槍口前, 各種物理現象。 其中重要的有:
一. 膛壓: 裝藥燃燒而擴張, 因為彈頭在前擋著, 機鎖在後堵住, 在槍膛中會產生極大的壓力, 一般而言在數萬磅/吋到數十萬磅/吋之間。 這個壓力是在彈頭脫離彈殼時, 推動彈頭的主要力量。 當然這個力量越大越好, 因為彈頭飛得越快, 在固定距離內, 受地心引力的影響越小。 但是如果不在適當的範圍內, 也會產生發生危險。
二. 來復線: 來復線造成彈頭的旋轉, 而使得彈頭的飛行穩定, 可是來復線的數量和線的快, 慢(快慢指的是來復線在多少長度完成360度旋轉)和彈頭的重量有極重要的關係。 正確的彈頭用在適宜的來復線上, 會有較好的精確度。 例如說, 在使用 .223 的槍裡, 12 寸一圈以上的的, 適用55 gr 的彈頭。 如果是9寸一圈的, 就該用69 gr 以上的彈頭較好。
三. 槍管硬度: 在彈頭通過槍管時, 槍管會像鞭子一樣上下甩動。 動的幅度會影響到彈頭出口的位置。 同時, 槍管會發熱, 金屬因熱而擴張, 彈頭和來復線的密和度會受到影響。 要解決這個問題, 一般來說是增加槍管的厚度。 因為增加厚度可以增加硬度而且減緩溫度提高。
外 彈道主要是討論彈頭出口後, 影響其飛行的各種因素。
任何在地球上的物體, 都會受到地心引力的影響。 (事實上光也會受到引力的影響, 但是光到底是波還是粒子, 還無定論)。 彈頭一出槍口, 加速就停止了。 引力會將彈頭往地面拉。 所以任何彈頭的飛行路線都是弧形的。 如果槍管與地面平行, 彈頭永遠不會和槍管延長線的任何一點交會。 所以, 槍管都是微微朝上的。
彈道與瞄準線示意圖
這條孤線的弧度 (Trajectory), 取決於彈頭出膛的初速和子彈的流體系數 (co-efficient)。 初速大, 彈頭在相等時間, 飛行距離遠, 引力作用的時間短, 影響弧線的程度小, 飛行的弧線也就比較平坦。 平坦的 彈道表示彈頭不會偏離瞄準線太遠, 對射擊者而言, 簡單的多了。 基本上是瞄那裡就打那裡, 不用擔心調整準心或是調整瞄準點。
相信大家都聽過歸零這個名詞, 主要就是因為 彈道和瞄準線的相對關係。 一個是直線, 一個是弧線, 最多只有兩個交會點。 如何取決這兩個交點, 就取決於槍的用途了。 有光學瞄準鏡的槍, 如果有調整鈕, 基本上是將外交點移動, 使彈頭準確的擊中瞄準點。 軍用步槍, 因為在戰鬥中不會有時間去調整表尺。 交點多半是固定的。 例如 AK-47, 標準作業程序是將表尺設在兩百公尺, 然後射擊二十五公尺的標的。 這時可以調整表尺的上下左右, 當彈頭擊在靶心時, 就完成了戰鬥歸零。 此時這把槍從零到三百公尺, 可以擊中在瞄準點上下九寸之內。 對步兵而言, 這樣的準確度已經夠了。 想想看, 一個成年男子的上半身大約是十八寸, 寬約十寸。
 | 舟尾形彈頭 |
彈頭系數和彈道的關係, 主要是因為彈頭必須在空氣中飛行, 空氣阻力會影響彈頭的飛行速度, 也就影響了彈道。 一般來說, 流線形的彈頭有比較高的系數。 舟尾形 (boat-tail) 的彈頭比較不會受風力的影響而偏離瞄準線或是損失太多速度。 還有, 射擊者往上和往下瞄準時, 都需要調整。 大約都是要瞄高一些。 這裡有個簡單的公式。
30 度角 (朝上或是朝下都是一樣):
距離X 0.7
45 度角
距離X 0.9
舉例來說, 600 碼的山坡上有一個目標。 射手必須朝上仰角三十度射擊, 經過計算, 600X0.7=420, 射手要調整表尺或是瞄準鏡, 有如要射擊一個420 碼的目標一樣。 這只是一個估計值, 不是絕對精確的。
有興趣的話, 可以買一台測速機 (Chronograph), 測量彈頭的出口速度, 另外還有一些彈道軟體, 可以繪出彈道的理論值。 是很好的參考資料, 可以幫助射擊的精確度。
伍. 板機重量和調整
大家都曉得, 一開始射擊時, 無論是在那裡學的, 第一件學到的事是摒住呼吸, 因為即使是緩慢的呼吸動作, 也會使得瞄準線飄移瞄準點。 想想看, 扣板機的動作, 又會對準確度造成多大的影響? 一般來說, 扣板機的難易度是用重量來形容, 也就是說, 射手需要用多少磅的力量才能使槍擊發。 當然, 板機越輕, 越容易擊發, 射手用的力量小, 對穩定度的影響也就越小。 有人把板機調到只有幾個盎司, 只要指頭碰一下就可以擊發。 也許大家會問, 那為什麼不把所有的槍都做成這樣子呢? 天下沒有十全十美的事, 當板機輕到一個程度時, 會變得十分危險, 因為槍械不小心受到撞擊時, 也可能造成走火, 因此變得不很實用。
絕大多數的槍械在出廠時, 板機重都設在六到十磅之間。 因為廠家要避免法律責任。 有的還告訴你千萬不要調整, 否則一切彼果自行負責, 或者是不能調整。 這樣一來, 如果發生意外, 顧客也不能告他們。 1960年代Remington步槍的使用手冊上, 有調整板機的詳細說明, 現在的手冊上, 大字警告: 板機不能調整。槍沒變, 是時代變了。
但是這樣重量的板機都不適合精確射擊。 所以要提高射擊準確度, 板機必須要經過調整。 有的板機可以自行調整, 例如說 Remington, Savage, Desert Eagle 等。 要調到多輕才安全呢? 大概在三磅到四磅半之間是比較安全又容易使用的。 如果自己調整的話, 務必要注意到安全, 最簡單的測試方法是在確定是空槍後, 扣下擊鐵, 然後將槍托向地面砸幾次, 看看槍有沒有意外擊發。 如果是手槍, 可以讓它摔幾次。 當然注意到這要在有保護的表面進行, 例如說鋪了地毯的地板。 不要往水泥地上砸, 會刮花了槍械的表面。
 | 板機測重器 |
大部分的槍不能很容易的調整, 絕大多數的軍用槍械屬於這一類。 這類槍械有兩種方法來改善板機重量, 如果板機部份可以換掉的話, 可以買一個替換品, Winchester, Mauser 屬於這一類, 如果板機沒辦法輕易替換, 就要找槍匠想辨法了, Mini-14, AR-15, AK-47 都屬於這一類。 他們通常是用各式各樣的磨石將板機內機件的接觸面磨光, 減少磨擦力, 有時也將彈簧剪短, 但是這些最好不要自己動手, 弄不好會將槍都搞壞。 尤其是 AR-15 的板機部零件, 只有表面經過熱處理, 一旦磨掉, 如果不再經過熱處理, 很容易就磨損。
一個好的板機, 重量要適中, 擊發過程中要沒有不均勻的阻力, 擊發後行程要立即停止。 不然突然變輕的扳機, 使射手誤以為要更用力, 有可能導致槍身移動, 影響射擊的準確度。
測量板機重很容易, 將槍直立, 確定是空槍後, 壓下擊鐵, 在板機上掛一罐水, 一直加水直到擊發。 再將水罐秤重即可。 更簡單的方法是買一個板機測重器, 大約25元而已。 右圖是RCBS的測重器, 黃色箭頭所指的是手指拉的部位, 紅色箭頭所指的是指標, 擊發時會停住, 讀取所指的刻度即可。
陸. 怎樣才能使槍枝更準?
大家都聽說過很多關神射手百步穿揚的故事, 隨便拿起一把槍, 百步之外可以射掉一個人頭上的酒杯, 不要蓋了。 尤其是那些民初小說, 用的是俗稱盒子砲, 快慢機的Mauser Military Pistol (C96)。 如果用從沒用過的槍械和不同的彈藥, 誰也不敢講彈頭會打在那裡, 連比賽時, 都還讓人試打一發, 可見這是多麼沒根據的瞎扯。 事實上, 讓一個奧林匹克射擊冠軍, 拿一把以前八零年代臺灣國軍還在使用的M1卡賓槍, 五十公尺以上, 保證他什麼也打不到。
射手的能力和槍械的好壞, 是一樣重要的。 射手的能力是花錢買不到的, 只有練習和經驗, 經驗和練習。 好槍和一些增進精確度的方法可以買得到, 有時還不用花什麼大錢。 所以下面就列舉一些能使槍械精準的要素。
要提高步槍射擊的精確度, 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槍機與槍機的接觸面要雷打不動, 一般用座床(Bedding)的方法來達到這個目的。 槍機的座床有兩種; 螺柱座床(Pillar Bedding)及槍機座床(Action Bedding)。 所有毛瑟樣式設計的步槍, 都用兩隻螺絲將槍機固定在槍托上。 一個在槍膛下方, 一個在槍機尾部。 日久天長, 螺絲會吃進槍托, 造成鬆動。 即使是全新的狀態, 槍托的材質也抵不過金屬, 因此在組合時, 用力大小, 都會對槍機產生不同的影響。 螺柱座床是在兩個螺絲洞中, 插入金屬管, 一頭配合槍機底部的形狀, 一頭正好頂住螺絲帽。 如此一來, 不會接觸到槍托, 鎖螺絲的鬆緊, 也較不會有所那麼大的差距。 不會因槍托的收縮變形而影響射擊的彈著點了.
槍機座床的原則是將槍機與槍托完全隔離。 槍機與槍托接觸的部位, 以非常堅硬穩定的材料作為隔墊, 一般使用環氧基樹脂(Epoxy), 因為該樹脂原為液體, 易於鋪設, 乾涸之後, 硬如金屬, 穩定性高, 是非常理想的座床材料。 要注意的是必須使用間隔劑(Release Agent)塗抹在槍機上, 因為環氧基樹脂也是強力黏著劑, 如果沒有間隔劑, 槍機就與槍托誓死不分離了。
在進行槍機座床時, 第一步是將槍栓, 彈匣等取出, 然後找出槍機和槍托的接觸點, 有時不只是上下的接觸, 還有前後的關係, 例如M14、 10/22等, 槍機後方也須要座床。 在決定須要座床的位置之後, 將其他所有凹凹凸凸的洞用小孩子玩的黏土填起來, 以免樹脂流入。 在槍管、 槍機前方和槍托上下, 用膠帶貼起來。 槍管的膠帶是提供一些間隔, 可以產生浮動槍管的效果。 槍托上下的膠帶是保護作用, 如果有樹脂溢出, 不會損壞槍托。
然後在槍機塗上間隔劑, 不要只抹在有接觸的地方, 因為樹脂可能會被擠壓而流到他處。 在塗上間隔劑之前, 螺絲, 螺紋等處, 可能需要先去油脂(De-grease), 用酒精清理一遍(或太太小姐們洗指甲油的溶劑更好用)。 接下來要將樹脂填入了, 這是最重要的一道手續, 將樹脂與氧化劑按說明書混合在一起, 用小木片砌入槍托。 有螺絲洞的地方, 要特別小心, 不要讓樹脂流入, 如果需要, 用棉花棒將樹脂清除。 在螺柱座床之後, 螺絲孔周圍應該有一些空間, 也用樹脂填滿, 而樹脂因金屬管的阻擋, 也不會溢入洞口。
在一切都填好了之後, 將槍機裝回去, 不要將螺絲鎖死, 只要上緊即可。 將槍放水平, 等24小時讓樹脂乾涸。 在取下槍機時, 有時會有些阻力, 用膠錘很均勻的敲動可以幫助鬆動槍機。 最後將溢出的樹脂清除乾淨即可。
 | 浮動槍管與墊座 |
浮動槍管 (Free float): 當子彈經過槍管時, 槍管會產生各式各樣的震動, 這是必然的現象, 但是如果每次的震動受到外來的影響, 停止在不同的階段, 子彈出膛的位置就會不同, 而影響到命中的地方。 如果槍管完全自由浮動, 不和槍托或腳架有任何接觸, 讓槍管自由震動, 理論上, 槍管會回到同一位置, 命中點也就會相同了。 要浮動槍管, 對某些槍來說, 是相當容易的。 一般的獵槍, 沒有上護蓋, 沒有瓦斯管, 使用一段式的槍托, 只要將槍托前部的凹槽加大就可以了。 但是像 M-14 (M1A1), 就屬於不可能的。 這個方法也有限制。 薄槍管的效果沒有厚槍管來得好。 事實上, 對薄槍管的處理, 最好的效果是先將槍管浮動後, 在槍機前四寸的地方, 用Epoxy 鋪出一道大約一寸的半圓形底座, 和槍管密接。 這可以阻止槍管的震動, 也可以達到精確的效果。在使用Epoxy之前, 可以先用硬卡紙墊在槍管下, 試射幾發, 看看彈群(Grouping)是否有改善, 此法在槍管外露的步槍上, 往往會給人帶來意外的驚喜。 右圖的斥堠步槍, 槍管和槍托間有半寸左右的空隙, 但是因為槍管較薄, 在槍機前還有一道墊座來增進精度。
追求精度最重要的觀念是高度的重復性 (consistency), 只要每次過程都一樣, 希望結果也會一樣。
重管步槍 (Heavy Barrel) : 重管不是只用在機槍上, 很多步槍也裝置了重管。 重管的意思也就是說槍管較厚, 比如說一把 .22 的槍管, 可以有超過一寸的外徑。 重管使得槍管較堅實, 在射擊過程中移動(Whip)的少。 同時也比較不易過熱。 缺點是槍當然就比較重, 攜帶不便。
槍管長度: 增加槍管長度, 對精確度沒有影響, 但是由於彈頭加速的時間增長, 初速增加, 彈道比較平坦, 不須過多校正, 而且受風力的影響較小,會給人較為準確的感覺。
沙袋和腳架: 有依托射擊當然比較穩定, 所以射擊時, 臥姿比坐姿穩, 坐姿又比跪姿穩。 立姿是最不穩定的。 如果因為前方有障礙物, 必須使用立姿時, 也最好能找到能依靠的物體。 行使臥姿或在一個平台射擊時, 有人使用腳架, 有人使用沙袋。 腳架不是最好的選擇, 為了要能承受射擊的後座力, 大部份腳架是金屬製的。 而金屬的彈性小, 在射擊時會彈跳的很厲害, 不但偏離瞄準點, 也會使槍枝產生不正常的震動。 尤其是有些裝在槍管上的腳架, 更是會影響精確, 萬萬不可。 沙袋只是一個布袋裝沙, 但是它不易移動, 穩定性大, 是最好的選擇。 缺點是它們比較重, 攜帶不易。
柒. 如何裝置光學瞄準鏡?
光學瞄準鏡是望遠鏡的一種, 不同的地方在於它是單管, 通常結構上比普通望遠鏡結實許多, 能承受射擊時的劇烈後座力, 內部通常有十字線或其他的刻度, 用來輔助瞄準, 決定目標距離, 方位, 水平等等。
第一步是選購一個適宜的光學瞄準鏡, 在這裡簡略的討論一下。 首先要破除一個迷信, 不是倍數愈大愈好。 倍數的選擇要取決於槍枝口徑, 用途和槍械本身。 大口徑可以及遠, 當然可以用高倍數的光學瞄準鏡, 但是如果是要用來獵取大型動物, 例如說大象, 野牛等等, 四到六倍就可以了。 如果是射擊田鼠, 射擊者通常坐定不動, .223的步槍也會用十四到二十六倍的瞄準鏡。 高倍數一般而言比較大而且重, 對須要靈活運動的情況不利, 而且視角小,獵物靠近而一時又找不到目標, 事情就大條了。 另外如果槍或人打不出一個MOA, 幾倍都是白搭。
光學瞄準鏡的好壞, 取決於許多要素, 當然要堅固耐用, 另外要注意兩個參數, 一個是眼距(Eye Relief), 另一個是成像孔徑(Exit Pupil)。
眼距是眼睛和目鏡的距離。 正常的眼距在步槍上是三到五吋, 手槍是十二到十六吋。 太小的眼距在步槍上容易使眼部受傷, 因為射擊時, 由於後座力的緣故, 槍會向後移, 撞上眼眶或是額頭, 常會弄得鮮血淋漓。 美國人把這叫做射手勳章(Shooter’s Medal), 但其危險自不待言。
成像孔徑與瞄準鏡的明亮度有關, 一般而言, 須在7mm到9mm之間, 太小的孔徑集光能力差, 看起東西來如霧裡看花, 效果自然不佳。 天氣不好, 光線不足時, 更是灰濛濛的。 太大了浪費, 因為眼睛的瞳孔也沒那麼大。
其他要注意的是瞄準鏡的直徑, 一般是一吋(25mm)或30mm, 30mm的集光能力自然較好, 但須用較大的鏡圈(Ring)。 物鏡的尺寸, 從25mm 到56mm都很常見, 物鏡愈大, 自然集光能力好, 看來比較明亮。
 | 光學瞄準鏡及各部名稱 |
買了瞄準鏡後, 就要將它裝在槍上。 首先是基座(Base)。 獵槍十分容易, 一般在槍機上都已經有螺絲孔, 也有專門搭配的基座, 買來裝上就可以。 軍用槍械設計時一般都沒有將裝設瞄準鏡考慮在內, 於是就八仙過海, 各顯神通。 M-16是鎖住提把上, M-14是鎖在槍機的左側, AK-47則是或者是取代槍機上護蓋, 或是將照門換掉, 手槍則有一種是槍柄護片連上基座, 買來後將一邊的護片換下來。 無論如何, 最重要的是要穩定, 清潔槍械作大部分解,重新組合後不能影響歸零, 基座要和槍膛, 槍管結合成一體, 在任何情況下雷打不動。 大多數的軍用槍械瞄準鏡基座都作不到這一點。
接下來是裝鏡圈, 鏡圈一般是兩個, 前後各一, 套在瞄準鏡上鎖死, 下方鎖在基座上。 裝置的程序是先裝基座, 然後裝鏡圈的下半部, 將瞄準鏡放上, 大致性的校正前後左右上下, 還不要將所有的螺絲鎖死。 這時可以把鏡圈的上半部裝上, 不要鎖死, 作進一步的校正。 第一步是調整眼距, 最簡單的方法是閉上眼睛, 將步槍上肩或手槍伸出, 重覆數次, 到很自然的時候, 睜開眼睛, 這就是最自然, 最舒服的眼距。 要怎樣將瞄準鏡的眼距配合個人呢? 將瞄準鏡前後移動, 一直到可以非常清楚的看到目鏡的邊緣, 沒有糢糊不清就可以了。
第二步是歸零。 土方法是從槍管看出去, 在要歸零凡距離選擇一個目標, 當瞄準鏡的十字線對準槍管看到的目標時, 歸零就完成了。 但是這個方法有許多限制, 一要有相當的距離, 一般歸零都是在一百碼以上, 所以就要有一百碼的清礎視線。 而且必須要可以從槍管後看出去, Mini-14, AK-47, M1和M-14就都不適用這個方法。
另一個方法是用膛鏡(Bore Sighter)。
 | 膛鏡歸零 |
這個裝置插入槍管的前方, 上方是一個反置的望遠鏡, 因此看來會顯得像一百碼外的影像一樣, 在這個鏡頭的底部, 是一個有刻度的正方形。 當十字線對準正中央時, 就是在一百碼歸零了。 這是理論值, 還是要到靶場去確認, 但是只要用了膛鏡, 一般不會差得太離譜, 可以省下許多彈藥和時間。 如果要歸零的距離不是一百碼, 只要找出在一百碼的彈著點, 調到適當的刻度就可以了。 (例如說 7.62mm 的Federal Gold Medal 168 gr, 如果要在二百碼歸零, 一百碼的彈著點應在中心上方 2.1 吋處, 如果膛鏡刻度是4吋一格, 就該將十字線調在中心之上半格之處)。
歸零的距離因用途而定, 大部分的軍用步槍定在二百碼, (美軍在研究三百萬個韓戰傷患記錄後歸納出一個結論, 絕大多數的戰鬥傷害發生在三百公尺之內, 而且五花八門, 步槍射擊所造成的不比炮火的高, 德國人在三零年代就已經作出類似的結論,絕大多數的戰鬥發生在五百公尺之內), 狙擊步槍有的歸零在四百碼或是六百碼, 這完全是看最常用的是什麼距離而來決定。 歸零後, 如果要射擊在歸零距離之內的目標, 由於彈道尚在上昇, 要瞄準低一點,要射擊在歸零距離之外的目標, 就要瞄高了。
由於瞄高瞄低很麻煩又不準確, 於是有的瞄準鏡上裝有彈道修正鈕(BDC, Ballistic Distance Compensator)。 這個鈕的作用和一般的十字線上下旋鈕是一樣的, 不過它上面有刻度, 一旦校正好之後, 只要轉到正確的距離, 十字線自己會移動正確的差距來修正彈道, 射手只要將目標置於十字線就好了。 那麼有人又會問了, 怎麼樣來決定距離呢? 朋友, 這完全要靠經驗了。 (或者可以買一個雷射測距儀 (Range Finder), 現在三百多美金一個, 可以準確到八百碼)。
當一切都調整好了, 別忘了到靶場去實地確認歸零。 起初的一二十發不能算數, 因為新的設備難免有點不咬合, 要打上一陣後, 所有的接合部位才會穩定下來。 有人在所有的螺絲上加上一些膠水(Thread Sealant, 如Locktite), 使得它們更為穩定。 (如果要拆除時, 只要加熱到華氏一百度以上, 這種膠水會分解, 很容易就可以拆下)。
有一個現像叫做亂動(Wandering Zero), 這是由於瞄準鏡的十字線不牢, 基座不牢或鏡圈不牢, 或者是一種以上的原因。 打起來子彈滿街走, 比不用瞄準鏡還差, 實在是會氣死人。 這時就要找醫生了。
歸零並不是永不更動的, 只要是換用了不同的子彈, 就有可能失去零點。 可能需要重新歸零校正, 軍用狙擊手由於射擊的距離一般都比較遠(四百到八百碼,警察狙擊手的射擊距離平均在一百碼以內) , 對子彈的穩定性要求極高。 他們一般都盡其所能的大量屯積同一批號的子彈, 以取得固定的射擊結果。千萬不要貪便宜, 用便宜的子彈歸零, 正式上場時才用較好的子彈, 這樣的歸零是毫無意義的。 如果槍械受到猛烈撞擊, 當然也要重新檢查。 其他如劇烈的溫差, 濕度差, 甚至於在槍管上纏繞了一片布條, 都會影響歸零。 有的步槍, 例如M-14, 甚至大部分解清槍都有影響, 而且會損害bedding, 一般建議一年不要大部分解兩次以上。 一般的獵槍, 槍匣和槍托是用螺絲鎖住的, 螺絲鎖的鬆緊, 也是一個因素。
|